為理想有所堅持《我歌我茶》
11月
01
2018
我歌我茶(梵体劇場提供/攝影許鈺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2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梵体劇場《我歌我茶》圍繞著鄧雨賢的歌謠和東方美人茶發展,是一齣難以定義的作品。觀眾進場,工作人員溫暖地獻上一包茶葉,演員也奉上一杯茶湯,有種可親的氛圍。演員吳文翠開場,將茶連結人、時間與土地, 描繪茶湯入肚的感動;類比如同一首好歌,她問著,表演者要如何唱出那樣的經驗與記憶呢?

場上三名演員(王郁慈、何彥廷、張采軒)在一旁狀似閒聊,由自身的生活點滴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感情、網路算命與命運。當他們在場上如家常般互動時,吳文翠則在一旁做著不同的事情(比如緩緩地拉出一條白色長布),她的肢體凝聚、專注的眼神看向空間,營造出另一層無形空間的存在。異於三位年輕表演者的對白,她的在場描繪出某種精神層面的能量,嘗試為場上的物質性築基一層厚度。演員藉由彩排練習建立起的文本現場即興,在田字型的空間游移,有時坐到觀眾席,甚至離場再進場。根據筆者過往對吳文翠作品的欣賞經驗,可猜想他們藉由文本的互動,想要與吳文翠描摹的精神空間相遇。或者說,他們想要在互動對白的空隙中,進入這個無形卻深層的能量,讓敘事與身體撞擊出涵攝的張力;從何彥廷用肢體「銘印」【1】出玉山圓柏意象的短暫片刻,可看出這樣的意圖。

可惜的是,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1-2樓的展演空間是一個制式的空間,有著祖先牌位與客家文物的屋內陳設,因明顯的符碼化,難以產生戲劇想像與投射。這不是一個靈性(soulful)的空間,無法凝聚創作者意圖經營的精神力。因應空間的限制,將觀眾席安排在田字右下方的口部空間,也不是有機的安排。屬於空間的缺失還有空調的聲響。由曾伯豪創作與現場演出的音樂,有其主體力量,如同另一個演員般,音樂與場上發生的一切有著對話或者彰顯(amplifying)的關係,描繪細膩,可惜空調音響吞沒了音樂在空間細微的震盪。

自優劇場以後,吳文翠持續葛羅托夫斯基的演員修練,在台灣表演藝術界是獨樹一格的劇場藝術家。近年以「行動舞譜」【2】有系統地探究表演者的內在修練,透過演員功課——長期嚴謹地訓練身體與心,來呈現精神的力度。她常用的是以歌溯源,帶領演員進入自己的內在,找到深刻的存在感,因而能用肢體或歌舞,凝聚能量感動觀眾。她在排演期間帶領演員進行各種田調,比如到台南安平港觀察仔尾靈濟殿的孤棚祭、台南後壁的牽亡歌舞田野,用土地、文化、儀式的力量來豐厚並喚醒表演者的身心。【3】這樣的演員工作有理論為基礎,持續下去在演員訓練的本土化上將有所成就。但這需要資金與長期培育計畫,其困難度已被深刻關注。【4】吳文翠能否成為台灣劇場的傳奇,似乎只有資金挹注與團隊經營才能突破(你能想像劉若瑀一人扛下優人神鼓的一切嗎?)。

話說回頭,姑且不論當初決定接受這個空間的理由是什麼,創作團隊接下來可以做的是,在不同的空間嘗試與持續本作品的創作發展,找到最能乘載這個作品的空間組合。因為我坐在靠牆的座椅上,可以想像這個作品在對的空間會是什麼面貌;它可以是心靈暗夜中的一盞明燈,一步一步為演員與觀眾指出回家的方向。

註釋

1、所謂銘印,就是讓演員的身心「進入各種物質並成為那些物質」,藉由探索物件(object)的物質性與其無形的意象,是「如何進入而成為」的訓練方法。參考吳文翠〈真實回到身體去提問與書寫,探索台灣的身體表現形式〉https://reurl.cc/R6vvZ (2018/10/30查詢)

2、吳文翠〈何謂行動舞譜(Action Spectrum)?〉https://reurl.cc/OXVV3(2018/10/30查詢)。這個網站收集了文翠針對演員溯源工作的論述共計八篇。

3、參考節目單與演後座談。

4、參考葉根泉兩篇評論:〈行路難尋找臺灣當代身體意象〉,刊於2018/10//30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1907 ,與〈志之追尋,身之記憶〉,刊於2013/10/03,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890 (2018/10/30查詢)。

《我歌我茶》

演出|梵体劇場
時間|2018/10/26 19:3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1-2樓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蘊含土味的超現實」作品,我指的是戲劇內容雖然扎根於在地現實,卻以超越寫實的創作手法,將不同時空(包括已逝)中的故事、景象重層並置,製造出似有若無、虛實同在的情境。(徐瑋瑩)
11月
05
2018
臺灣本土化熱潮至今還殘留著影響力,但這樣的本土風潮下,究竟只是技藝的傳承,是否可能拓展到更深層去探索,劇場上「身體」的意涵為何?這才是吳文翠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前進找尋的意義。(葉根泉)
10月
30
2018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