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現實與非現實的碰觸《幻》
3月
24
2015
幻(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5次瀏覽
黃詩喬(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

種子舞團是個年輕世代所組成的舞團,藝術總監黃文人自紐約大學(NYU)主修舞蹈編創畢業後,集結了一群愛舞的好友在故鄉屏東成立舞團,希望在藝術環境較缺乏但卻富有滿滿人情味的台灣南方帶來不一樣的舞蹈新氣象。

此次作品《幻》由兩位編舞家:黃文人的作品《低著的世界》及鄭沛怡《家—熬 系列》所組成,分成上下半場演出,作品結構清晰,充分展現出年輕世代以自身經歷為創作素材,在此困惑的世界中尋覓探索自身價值的經驗和過程。

上半場舞作初始,黑暗的光線、狹小的劇場空間及姍姍來遲的觀眾,可以感覺到人們的氣味和微微擁擠的壓迫感。而突然在中間最前排處,一名身穿白色緊身衣的女性舞者面對觀眾,手持筆形燈筒映照自己的臉部,黑暗中顯得那麼侷促,那臉龐表情冷漠,彷彿與世界隔離封閉。光線逐漸恢復明亮,只見小劇場的背景空間中出現一面牆,六名身著相同白衣的舞者們就在這面牆為中心處以屈曲、張揚和互相拉扯的動作進行著,舞者們努力跑跳想攀越這面高牆,但太多的阻力讓他們不斷地跌落。音樂開始由極簡的小提琴及大提琴聲所組成,節奏快速配合著舞者簡潔有力的肢體。此時,高牆中結合的新媒體影像讓編舞家的訴求一覽無遺,牆上映照著的是人來人往的手扶梯、是駢肩雜遝的捷運站現場,影像的轉變快速,加上舞者們不斷的在牆邊佇立掙扎舞動著,他們用上半身緊身衣包覆自己的頭部,鮮少露出清晰的臉龐,在此,觀眾似乎無法感覺人性的溫度。他們坐在牆邊用力地點頭到瘋狂的搖頭,每位舞者的眼睛因為妝容之故,遠觀可瞥見包覆著一層黑色眼圈,編舞家似乎想訴求在當今快速世界的步調中,人們過度依靠科技而流失感情的連繫和人性的溫暖。尤其是一段用餐的片段更是讓人會心一笑,兩位舞者是用餐的座上賓,另一位舞者端上美式的薯條漢堡等食物,然後大聲疾呼「用餐時間十分鐘」,接而冷漠的離去。此時相對而坐的兩名舞者並不是趕緊用餐,而是拿出手機不斷地拍照,拍食物、拍自己比YA的表情,而映照的另一畫面是音樂家陳信祥站在餐桌上忘我的演奏著小提琴的曲調,這種象徵情感的溫度也被舞者冰冷的干擾及打斷,這快樂的背後自然是空虛的。而當舞者們真正坐下來要用餐時,食物連同桌布都已被無情的拿開了。這的確是現今社會常見的諷刺畫面,編舞家運用自身的觀察,運用簡潔易懂的編創手法和觀眾進行了交流。

《幻》第二個作品是編舞家鄭沛怡的《家—熬系列作品》,鄭沛怡於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在此作品的場景中,看見了熟悉甚至可以用復古來形容的家庭裝飾。在鄉村容易見到的圓形大桌出現在舞台上,只是被截去了一半,傳統的花布覆蓋其上,舞台的另一邊是典型的衣櫃,舞者魏慧琍扮演的母親正在整理著衣飾。黃文人此時站在桌上,以近乎誇張的動作疾呼「你們有看過會轉圈的恐龍嗎?」然後做了象徵芭蕾轉圈的動作,但作品的高潮之處當然是她和魏慧琍之間的互動,一連串的舞蹈動作和表達心聲的話語後,她說「妳有為我感到驕傲嗎?」,魏慧琍回道「你在浪費我的錢……」,黃文人此時背對觀眾,相對於之前的頻頻疾呼,她的沈默似乎透露出編舞家自身從事藝術行業的經濟拮据和不安。接著是一群舞者在桌下圍繞著黃文人舞動,而魏慧琍也和台上的女兒在沒有觸碰動作下不斷的拉扯,最後母親取下了覆蓋在桌上的傳統花布,輕輕地離去。觀眾因此瞥見母女之間相處的畫面和想像,圓滿的家庭就像那半圓的桌子其實有缺角的存在,那缺角是心靈的,是兩代人觀念上拉扯的互動關係,雖然題材並非新穎,現實生活上這樣的故事卻是不斷上演。

種子舞團此次帶來的兩部作品,可以看出均是取材於編舞家在現實生活上的經驗,作品名稱《幻》讓人想像人在現實與非現實中徘徊,但在題材的表現卻是再真實不過了。觀賞完此作品後,同行友人告訴我,作品題材上並沒有突破和創新的表現。而我卻有不同的觀點。現實生活中,人們所經歷事物的本質大多相同的,例如在《低著的世界》中過度依賴科技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家—熬系列作品》經典的題材卻是大部分藝術人所面臨的問題和無奈。編舞家們願意和我們分享自身的經驗,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他們仍然充滿熱情在屏東舞團耕耘著,將自己生命的歷程用真實的情感體現在舞蹈藝術中,這已經是相當難能可貴了。

《幻》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5/03/1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高能量其實並無不可,但若忘了高能量的動作如何存在於舞台上,在表演或行動中嵌入間隙、餘韻,而造成密集高能量至最後感知疲乏,如此,目不暇給的高密度動作就有待商榷了。(樊香君)
3月
30
2015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