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兩樣情,銅管穿梭你與我《春天銅管搖滾音樂會》
5月
24
2014
印象銅管五重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2次瀏覽
陳韻婷(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在職專班)

銅管五重奏由五把銅製樂器演奏而出,兩把小號、一把法國號、一把長號、一把低音管,簡單五把樂器,卻能讓人提振精神,這與木管、弦樂是不同的感受,當低沉穩重的樂音穿梭於耳,你都忍不住想跟著立站站好,這就是銅管五重奏的魅力。

母親節的夜晚,金門文化局演藝廳響起鏗鏘有力的銅管五重奏,印象銅管五重奏帶著推廣表演藝術教育的意義,來到金門,演奏一首首曲目,每表演一首曲目前,團長都會拿起麥克風,教導台下聽眾音樂概念,甚而安排屬於各個樂器的主題曲,每個樂器都能發揮特色,讓聽眾認識這些樂器的音色

印象銅管五重奏是一個新興的銅管五重奏團體,2010年成立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年多,也許是經驗不足,在台上表演的他們,中規中矩地坐在椅子上吹奏,與經驗老練的銅管五重奏相比之下,他們的表演似乎稍稍生硬,音樂會名稱為「春天銅管搖滾音樂會」,但整體表現上卻絲毫沒有搖滾的氛圍,即使演奏了Lady GaGa的歌曲,依舊無法讓台下感受搖滾音符。筆者認為,若以搖滾為主題,五位演奏家是否該偶爾站起來吹奏,隨著音符搖擺身體,帶動台下觀眾一起搖擺,這是否能更切合主題,只是發個小小螢光棒就要讓台下感受搖滾氛圍,似乎稍微薄弱。

雖然演奏過程中,讓筆者感覺不到音樂會的主題,但演奏家願意來離島偏鄉表演,筆者仍存感激之心,撇開主題,這仍是一場令人悅耳的音樂會。最令筆者感到無奈的是,印象銅管五重奏隨行人員的態度,是讓人生氣的,台上演奏家用心演奏他們的曲目,台下卻傳來很大的聊天聲,回頭一看,竟是他們自己的隨行人員,隨行人員完全不尊重台上正在表演,大聲詢問台下某一觀眾哪裡有賣新鮮水果拼盤,這令筆者思考,連自己表演團體的工作人員都如此不尊重,那還能要求台下聽眾尊重嗎?金門聽眾對於表演藝術的觀賞態度仍還在培養中,據筆者多年觀察下,免費的表演藝術節目,讓金門觀眾常常像是走家裡一樣,常常在台下喧擾不斷,台上努力表演,台下卻像菜市場一樣聊天聲不斷,好不容易經過幾年的培養,現在金門觀眾的態度漸漸培養出尊重,這都要感謝金門縣公家機關的努力推廣藝術態度,而這場音樂會隨行人員卻如此態度面對自己的表演節目,實在令人百思不解,甚而讓當地民眾比出手勢發生噓聲請其安靜,這多麼諷刺啊!

一場成功的音樂會,並非只是台上表演者的演奏技術決定而已,台下觀眾的欣賞態度亦是影響一場音樂會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筆者取之評論主題最主要原因,期待金門民眾未來能擁有更好的藝術觀賞態度去欣賞每一場表演藝術節目。

《春天銅管搖滾音樂會》

演出|印象銅管五重奏
時間|2014/05/11 19:30
地點|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