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的真實如此浪漫──達康.come 笑現場《三口組》
10月
12
2021
達康.come笑現場 三口組(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4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三口組》的三口意即阿達(陳彥達)、康康(何瑞康),與哈利(曹瑜)三人,將一段漫才、兩齣短劇,與故事說唱,四段短節目串連起一整場的喜劇表演。節目正式開始前,三人在台上閒談的橋段其實是在引導觀眾進入今天觀賞的廊道,一方面收攏觀眾的注意力,一方面點亮空間的氛圍,甚至是提供表演者感受觀眾調性、調整自己當下的狀態。每一個場次觀眾的組成都不一樣,表演者需要透過感受當下觀眾的反應去調整自己表演的力道,力道的拿捏,就像料理食譜中的「適量」,是一種主觀且難以具體言說的判斷。

第一段是關於交通違規取締的漫才,何瑞康化身躲在暗處的警察,欲取締阿達飾演的機車騎士,模擬警察取締違規的可能情況。數次反覆的過程中,重複的主幹上長出不同反應的枝枒,質疑、偏題、諧音、任性,這些操作如預期般在觀眾席裡翻起陣陣笑浪。重複的手法能夠累積情緒的能量,同時也可能令觀眾陷入疲乏,舞蹈裡也很常運用此手法堆疊身體所傳遞的張力。達康二人此處的節奏掌握的非常精準,即使在緊湊的節奏中,也有短短的留白讓觀眾重新加速,以為要再重複一次,在觀眾的預設之中發展出意料之外的回應,推進喜劇表演的節奏感。縝密鋪排的文本,潤飾角色線條,琢磨笑點的時機與力道,看似戲謔自然的背後,也有著嚴謹的結構與表演方法。


達康.come笑現場 三口組(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短劇「營地殺人事件」以喜劇包裝驚悚駭人的靈異事件,曹瑜扮演的角色化身現場觀眾的代言人,搖晃的帳篷就如同觀眾的內心小宇宙正在吶喊:「是。」、「不!可!以!」曹瑜的身體乘載著觀眾的情緒在台上狂奔、穿梭。舞台上,演員何瑞康、陳彥達要假裝看不見曹瑜的角色──鬼魂,曹瑜的角色要努力吸引兩位演員的注意,演員曹瑜也必須在默契極佳的達、康二人之間找到小小的縫隙站住腳吸引觀眾,這讓她在台上的狀態很真實,演員和角色皆是,巧妙暈染幻象與真實之間的曖昧。這份曖昧,大概是觀眾願意再度進入劇場的原因之一,在幻想的世界裡梳理現實,在真實中釋放想像。

演出現場常常會有「意外」,例如本場曹瑜臨時被陳彥達要求即興一個領紅包隊伍之中的角色,以及陳彥達連續吃螺絲吃到自己都想直接下班。這些不在原本設定好的表演裡,非常考驗演員在台上的危機處理,沒有在現場的觀眾,就無法經歷這個從危機到解套的過程,即使之後聽他人轉述、分享,也與親身經歷的感受大不相同,意外成了該場次最珍貴的標記,這也是現場最令人著迷之處。即使將此「意外」加入日後的表演當中,變成設計好的笑點,也不復意外發生的當下所帶來的驚喜。

漫才不僅僅是喜劇表演,將生活景化為藝術一直是達康的強項。逗人發笑的方式有很多種,嘲諷、醜化都只是說話者本身建立在他人痛楚上以獲得短暫優越感的傷害,再以一句:「只是開個玩笑。」試圖掩蓋自己的惡意。如果笑是含有快樂的成分,就不該有傷害的力道,玩笑話不是建立在傷害他人上的理由。達康.come 汲取生活小事作為素材,這些熟悉的日常,讓觀眾「我懂你在說什麼!」,這個「懂」如電流般連接起觀眾與演員之間的頻率,提供了幽默笑看世界的角度,溫柔化解這世界的殘酷悲傷,一場歡聲笑語之後,重新整理情緒,面對生活裡的種種困擾。

經歷了好久一段三級警戒的生活,長時間浸泡在數位中的身體進入劇場,感官在劇場裡重新被喚醒,在虛擬世界中打散成碎片的專注力通通被好好地收回來,身體感知更為鮮明。觀眾不是由0與1組成的數位影像,是物理上的真實存在,空氣藉由肌肉的運動變成笑聲,同時情緒也被表達了出來,回應給台上的表演者,這些真實的感受會累積在身體裡,成為記憶的資料庫,生理上的參與、精神上的共感,在現場,是留在身體裡浪漫的戳章。

《三口組》

演出|笑太夫漫才集團
時間|2021/09/18 19:30
地點|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