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再前行《奪》
5月
17
2021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5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從民俗祭儀裡尋找/提取創作的概念,將之轉化於劇場呈現,在舞蹈發展史上或可梳理出一條脈絡。每年農曆7月29日子時展開的搶孤儀式,除了反映先民艱辛的開墾歲月,亦含有普渡孤魂野鬼和慎終追遠的宗教涵意。另外搶孤主要以小組團隊的方式進行,也展現出移民性格中團結、互助與爭搶、分享上的雙面性。此次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的編創群與故事工廠黃致凱導演,從搶孤儀式中提取出「奪」的概念意象與「奪」的相反面:失去,做為貫穿整部舞作的主要編創軸心。

幕啟,昏暗的舞台,一束黃光從上方斜打在身穿紅黑舞衣的男舞者身上,如一縷孤魂,倒地,燈暗。〈段一,奪佔〉,大面積的投影帶出舞者努力以赴向上攀爬的面容、身影與汗水。身著卡其色舞衣的舞者們以單人、雙人、群舞的交叉組合,演繹出不同團體之間的競逐與爭鬥。以現代舞技巧為基底的動作編排,充份展現出不計一切代價要獲取目標的戰鬥氣勢,由青年學子演出更顯現當中青春無畏、直線衝撞的氣質。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段二,川流〉,在旺盛的競爭氣勢尾聲中,一條又一條淺藍色的長布縵隨著女舞者悠然的動作,緩緩地滑行而出,曲折且連綿。長長的布縵迤邐在地,女舞者一再地走過、換人再走過,好似漫漫的時間長河裡,人都只是過客;也似人在時間中累積出逐步形成的歷史。彩帶跟隨女舞者的身體旋轉飛揚,燃起的油燈徐緩而出,是對亡靈的緬懷悼念,也是在世的人對過往與未來的祈福。〈段三,安魂〉,一片紅色佛香、細簾與燭光中,三位身穿紅、黑色舞衣的男女舞者,在流轉交纒的肢體中,演繹出孤魂與引魂人的哀悼。同時在這紅色佛香的意象裡,我們不只看見活著的人對犠牲的人的安魂,那陣陣紅色佛香裡,亦讓人連結到臺灣舞蹈發展上運用相似概念的前人作品。

有趣的是,動作編排的脈絡上,在需要競爭、搶奪、廝殺等強悍氣勢的段落裡,編舞群選擇以較為傾向現代舞的動作語彙來呈現;在需要安撫、哀悼、慰藉等身心需要溫柔以待的段落時,編舞群選擇以較貼近中國舞的動作語彙來表現。這似乎也很符合當今社會的面向,我們生活在極度西化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社會運行方式,以此工作、生存。但當生理、心理的情緒需要出口時,一回身,我們尋求的則是東方有關身心合一的方法。另一方面,映照臺灣舞蹈歷史發展,接受完整西方舞蹈訓練後的回望家鄉,亦可發現有許多從民俗祭典儀式中浸淫、取材的前輩創作作品。

另一個有趣的編排是,搶奪的意象在上半場皆是使用影像表現,舞台上的舞者主要展現的是過程中那些遺落的人、失去的人。到了下半場,原先以「虛存」的形式存在的爭、搶、奪意象,直接實體化成大型舞台裝置,環繞置放在歌劇院大劇院的舞台上,搭配人數眾多的群舞組合,完全展現出雄壯宏偉的氣勢。男舞者數次在高高立起的木桿子上攀爬、跌落、再攀爬、再跌落;舞台裝置上,那長長的繩索既是前方開路者艱難前行的依靠,也是接續的跟隨者的指引,更是不想放棄同行夥伴的開繩索,如同登山時,已抵達上方安全處的夥伴開繩索將後面的夥伴們一一拉起。同時,這長長的繩索似乎也呼應上半場那長長的布縵,同是時間的意象,布縵的長河是靜觀萬物風景,繩索的指引則是積極的索引前行。

作為校慶六十週年的大作,回望過往,亦傳遞未來。從舞作編排中,不難看出編創群試圖將歷史納為創作的一環,不只回應學校一甲子的歲月,亦某種程度的吸納與回應臺灣舞蹈發展史。歷史,總是成功之人所書寫。然而,在《奪》這部作品裡,我們並未看到歌頌站在成功面前意氣風發的人,反而看到了黃致凱導演作品中向來最細膩也是最動人的部份: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在過程中被遺落下來的人。那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易被人們遺忘忽略的部份,卻也是為過程立下堅實基礎的人。不禁讓人想起,今日的繁榮昌盛是立基於多少前人的全心付出。這也是《奪》這個作品提醒我們的最重要事情:看見「勝利之外」【1】的那些無名之人與事。

註釋

1、「勝利之外」一詞引用自節目單黃致凱導演的話。

《奪》

演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
時間|2021/04/3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蹈系所舞團的年度展演,背負著不同於一般藝術創作的功能,更多的是教育工作的意義。⋯⋯《奪》以整合的劇場美學與抽象化的敘事,展現臺體於現代舞、芭蕾舞與中國舞方面的教學成果,以及師生同心的團結氣氛。這樣的劇場美學與師生情誼,也正展現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系統的傳統。(李宗興)
4月
12
2021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