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混沌演替,不規律的藝術尺度《人類黑區》
10月
25
2019
人類黑區(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8次瀏覽

陳盈帆(特約評論人)


亮場中,狹方形的舞台走進兩位舞者望向單面開口的觀眾席,身著無袖連身白衣寬褲。燈暗,聲響低聲漫入,鋪覆黑色膠膜的地面爍爍反光,兩位舞者相對俯身,攬腰跪膝結為一座堅石。

在此地底險境中,黑色膠膜緩緩凸隆起來,漲跌之間無數微小光點像是流瀉出淙淙熱燙的岩漿。爾後兩個舞蹈身體【1】分離,低伏著以肩、頭、胯、膝下落地面翻身,當兩個身體相會,一人覆在另一人之上,轉換手、肘、膝、足四個、六個、八個支點,在變化的冒泡地殼中一吋一吋地移動。

從地面上後彎(backbend)起身並不是很輕鬆的事,但舞者三東琉璃在這黯然的異洞中,展現了晶瑩剔透的流暢度,讓人以為他在岩漿裡潛泳翻騰。他甚至能自後彎提腰起身,後又立刻將肩膀輕輕地放回地面,倏地雙腿蹬伸便回復了一開始平躺在地面上,近乎像原核生物般的寧靜姿態。這樣的收放對比強調了此作主要探索的區塊,是矢狀面(sagittal plane)的空間,舞者的雙臂時常交叉,手指收攏貼近或遠離身體的前後方,而此時,他們的雙腿也是朝前後拓開步伐,並等待下一個骨盆的轉向。

直到最後的段落,兩個舞蹈身體以立姿背對觀眾,冠狀面(Coronal plane)才成為主角。刺眼的圓形探照光在幽暗中找到了他們,大片訊號融為他們身體的形狀,投影顯現出溫度,紅黃的高溫與藍綠的低溫並非來自舞者的身體,而是這顆地球。開肩,挺直腰椎,收顎望後扭頸,Danang Pamungkas定目的熾熱注視,讓我回想起《ReMove Me》蘇文琪的一串舞句(movement phrase),但此次沒有小節的頓點,同步的身體們是流暢的。當Danang Pamungkas與三東琉璃虔誠地重複此段落,我在想神祇是否就是消失數百萬年而又意外再現的物種本身?在地層的皺褶深處,掩埋深眠的居所,不知情地浮出未來的地表,轉變為下一個面貌。因為被熔岩扼殺的生命總會重生,這生物的消長現象稱為「演替」。

人類黑區(anthropic shadow)【2】指的是那些最大的威脅反而不可能出現在歷史紀錄裡,因此,人不可能評估自身滅絕的機會。但無論不可預料的大災難是否毀滅人類,十六億年之後,在無情太陽的照耀下,地球這顆行星的環境會變得對所有生命極其不利,連細菌都會走到窮途末路。多細胞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將依序離去【3】,恰好與它們三十五億年前的登場順序相反。赤日當空,流金鑠石,演替已無法更新,只留下生物無法呼吸的煙霧,如同舞作亮起場燈、噴煙漫至場外的結尾。

科學所欲辨明的真相,若為超越人類所能理解的尺度,如何能將數十、數百億年來的開端與末日使人類理解呢?或許,混沌能貼近混沌,《人類黑區》所嘗試的感知閱讀:不規律的鳴響、吼聲、消退又生長的裝置、照出複層黑暗的燈光與輕度不規律的舞蹈身體集結為一體,或許能貼近渾沌的尺度。但藝術非科學,以現今科技尚無法驗證,只能體會。


註釋

1、本文採用Susan Leigh Foster之舞蹈身體(dancing body)及觀看身體(viewing body)兩個詞彙,取代舞者及觀者,以強調「身體」在表演時以及感知表演時,臨在所活躍的動態。

2、張毅瑄(譯)(2018)。地球毀滅記:五次生物大滅絕,誰是真凶?。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Brannen, Peter. 2017)P.335譯注

3、書目同上,P.328。

《人類黑區》

演出|一當代舞團、Danang Pamungkas、三東琉璃
時間|2019/10/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作品營造的時空、場景及舞者「非人類」的姿態,乃至從演後座談,我們知道《人類黑區》意圖以「非人類的觀點出發」。但是那去模擬「非人類」的畢竟仍是「人類」,且終歸還是回到「人類」身上。因此,所謂「非人類」的究竟是什麼?會不會對「人類」而言最未知的便是人類本身呢?(陳以恆)
11月
27
2019
在這一進一退之間,觀眾是否已經被迫在星球表層的不同「層次(layer)」之間做了轉換而不自知?不然我們如何解釋兩位舞者的身形規模,及其相對於星球表層地景的狀態,竟然仿若「神人(Homo Deus)」之屬?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帶領觀眾的思考與感知在不同的層次間轉換?(王柏偉)
10月
25
2019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