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缺失),好久不見——《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
8月
18
2022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4次瀏覽

顏采騰


燈光暗下不久,林昭亮穩重地步上舞台致詞,觀眾席就爆出了熱烈的歡呼。之後,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們一個個現身:小提琴獨奏家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溫徹・富赫斯(Wenzel Fuchs)、皇家大會堂長笛首席艾蜜莉・貝儂(Emily Beynon)⋯⋯等。歷經二年多的疫情肆虐,親眼見到多位國外巨星齊聚舞台,簡直如夢一場。這是2022年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的《大師巨星音樂會》,由星秀音樂節的十餘位師資輪番獻藝,光曲目長度便已超過九十分鐘,堪稱今夏國內最大音樂盛事之一。

音樂會開場由洛杉磯室內樂團小號首席大衛.瓦許本(David Washburn)及管風琴家劉信宏打頭陣,以兩首小號即興風琴曲《丹麥王子進行曲》和《小號志願軍》(trumpet voluntary)溫暖開場。瓦許本自信而輕鬆地用樂音填滿整個舞台,數次毫無失誤地飆上高音——好久沒有聽見這樣令人安心的小號獨奏了,這是屬於國外音樂會的懷念與悸動。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高超的技藝,不盡滿意的合奏

不過,放下激動與懷念的心情,《大師巨星音樂會》恐怕不是一場曲曲精湛、盡善盡美的音樂會。作為一場節慶音樂會(gala concert)類型的大雜燴演出,有兩件事值得留意:一、演出者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師資,今日所見的合奏組合皆是臨時湊成,默契想必不比專業的室內樂團體;二、基於音樂節的緊湊行程,以及音樂會本身的歡慶性質,排練時間也許不夠充沛。因此,除了自由度較高的獨奏或協奏曲以外,音樂家多未展現他們最好的狀態。

浦朗克《給鋼琴與管樂的六重奏》(Sextet for piano and winds, FP 100)大概是最明顯的例子。雖然五位管樂演奏家都有高超的技巧水平,但合奏起來卻十分生疏鬆散,也許是當晚表現最平淡的組合。以第三樂章為例,法國號幾個雄偉的獨奏段落,都因不靈活的合奏而受夾擠,無法讓音樂性舒展開來。這明顯不是音樂家們本身的能力限制(我們都曾在現場或線上聽過他們極精彩的樂團合奏),而是排練不足、契合度低落的結果。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此處也要提及鋼琴家児玉麻里(Mari Kodama)的表現。她歷來灌錄的貝多芬唱片雖有傑出成就,但這次鋼琴合作的表現卻很難讓人信服。以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 D. 965)來說,児玉麻里使用銳利且短促的觸鍵,音色時常在單簧管及聲樂家的合奏之間刺出,顯然融合度較差。此外,她與兩位演奏(唱)者缺乏聆聽與緊密互動,節拍我行我素,有時甚至限制了聲樂家的樂句。不過,在有限的空間下,仍可見單簧管家富赫斯之頂尖——他天衣無縫的音色銜接屢屢使人驚艷,演奏速度也始終緊扣鋼琴家,無愧他的柏林愛樂首席身份。女高音艾莉卡・拜科夫(Erika Baikoff)則適度地強調了《岩》一曲的花腔特質,較戲劇性地詮釋此曲;在令人不盡滿意的鋼琴伴奏下,中段末尾那句高昂的「[歌聲]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將心靈領往天堂」(Die Herzen es zum Himmel zieht / Mit wunderbarer Macht)仍然賺人熱淚。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迷人熟悉的身影、令人折服的演奏

要論當晚最迷人的身影,仍然是我們熟悉的諏訪內晶子。她在音樂會中曾二度亮相,第一次是與林昭亮齊演普羅科菲夫的《雙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two violins, Op. 56),她堅實的低音音色、犀利且自信的高把位、乾淨流利的弓法,攻(主奏)守(伴奏)俱佳,把另一位原應相輔相成、主伴奏輪番交替的第二小提琴完全比了下去。第二次出場,則是與紐約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演奏玻特西尼的《大二重協奏曲》(Gran Duo Concertante),這是諏訪內晶子展現頂尖技巧的時刻。樂曲中不乏大量的雙音、上下快速分解和弦、大幅度跨弦等炫技樂段,她則用近乎完滿的信心與技巧全數達成,彷彿已不是樂曲挑戰著她,而是她華麗卻輕鬆地把玩著樂曲。所謂頂尖獨奏家的風範,或許即是如此。(當然,柯布神色自若的高音域炫技也使人折服。)

至於本次音樂節的核心人物林昭亮,雖然他的琴音依舊敦厚謙和,但犀利且自信的諏訪內晶子在前,他的琴風不免顯得黯淡。在壓軸曲目布拉姆斯《第二號弦樂五重奏》(String Quintet No.2, Op. 111)中,他擔任第一小提琴聲部,這本該是他的高光時刻。只是,和其他四位以雄壯洪亮為特色的弦樂家——特別是大提琴家洪本倫,他在第一樂章的磅礴獨奏令人驚艷——相比,林昭亮稍嫌溫吞了些;而且,在這首曲子中,有些段落特別需要第一小提琴突破重圍,以高張力的長音/大樂句從其他四聲部的大聲琶音或副旋律中亮出,這顯然也不是林昭亮最擅長的。淺見認為,這主要還是選曲上的誤失。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也許,面對這樣一場巨星雲集的音樂會,使我的內心期望過高了些,上述評判也多少有點吹毛求疵。但仔細想想,這也不過是我們在(與世界暢通交流的)前疫情時代的日常景象——國外的月亮不總是比較圓,音樂亦然。以這些國際演奏者的成敗為鏡,回頭省思國內的優勢與不足,在反覆的比對與自省中更認識自身,也是好事一樁。聆聽《大師巨星音樂會》這樣盛大的音樂會,意義也許在此。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

演出|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時間|2022/08/0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