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自如,時空穿越《封神外傳─首部曲》
5月
20
2015
封神外傳—首部曲(舞蹈生態系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5次瀏覽
張薰尹(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碩士班)

近年來臺灣表演藝術展演大量的融合跨領域的藝術來呈現,無論是以音樂為主體的「音樂劇場」,或是結合現代科技的「多媒體劇場」等。而此次【TCO】2015傳統藝術季中所推出的全新製作《封神外傳─首部曲》,是以「時空穿越音樂劇場」的演出型態展現。其故事的發想是以中國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主軸,敘述一位現代檢察官因長期做了相同的一個夢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協助,因而展開一連串穿越時空的夢境之旅。節目共分十二段,其中三段以男主角獨自在台上與僅以聲音呈現的心理治療師對談作為故事的起承轉合,每當男主角談完一個夢時,場景便轉換到夢境中,因此男主角在此演出中同時擔任了說故事者及串聯故事的角色。

在舞台的呈現上,並無繁複的裝置與布景,舞台的中後段以階梯式設計,將一太鼓置於階梯最上端舞台後方正中央,時而演奏用時而在燈光投射下好似場景中的月亮一般。而伴奏的樂手主要坐在階梯上方,利用舞台高低差所呈現的視覺,與舞台前端的主奏者和舞者相互呼應,畫面和諧且可清楚觀賞樂手們演奏樂器的過程。音樂的部分主要由海馬樂團作曲,除了國樂中常見的琵琶、胡琴、嗩吶及打擊樂器,海馬樂團在作曲時亦放入許多不同地區的民族樂器及演唱方式,像是馬頭琴、埃及鈴鼓、中東手鼓、三味線和呼麥等。樂曲中巧妙的運用這些不同民族風格的樂器,不但無突兀之處更藉由不同音響的碰撞使音樂的內容更加豐富。其中較為特別的是人聲的部分,女高音使用的是西洋聲樂的發聲方式吟唱,在一開始聆聽時覺得與國樂的曲調風格不太搭,但整體來說不至於過於唐突,在中西音樂風格的衝突下反而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此外,在服裝設計上風格大致呈現純樸的民族風,但仍有令人不解之處。像是女高音在詮釋女媧一角時身著連身無袖長裙腳踩細跟高跟鞋,與其他演出者充滿民族風格的服飾有極大的差異。還有〈妲己─三妖受命〉一段中,圍繞在妲己身邊的兩位狐妖,頭戴全白直長髮身著秀場式的雪白的亮片長洋裝,扭腰擺臀想展現狐妖的魅惑,卻不知怎麼一度覺得是崔苔青上場。創作者利用較為西方的服飾與肢體語言來詮釋女性的性感撫媚,不知是否是想在古代時空背景中添入現代元素?又亦或藉由反差的效果來凸顯人物的特性?而東方女子的嬈嬌嫵媚是否能有更合適的詮釋方式?值得再思考與討論。而舞蹈的部分,不僅僅是利用肢體協助敘述故事,亦運用設計過的動作協助樂手更換樂器或道具時更為自然與順暢。但可惜的是,某些片段中舞者的肢體過多使得視覺比聽覺強烈,以至於演出結束後對於故事內容及營造的畫面的印象比音樂本身來的深刻。此次的「時空穿越音樂劇場」無論是故事的走向或每段音樂的演譯都非常完整及流暢,除了小部分的視覺強於聽覺的狀況需調整外,樂舞的融合相當自然,舞蹈及戲劇充分地擔任輔助音樂的角色,帶領觀眾自在穿越時空與古代連接。

《封神外傳─首部曲》

演出|海馬樂團/郭姿君/陳胤錞/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
時間|2015/04/18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