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碰眼睛的光線《形式暫留&觸‧覺》
3月
25
2013
形式暫留(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8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視觸性(haptique)一詞,是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論及培根畫作中對於身體的扭曲支離,除了帶有傳統觀視法中,自主體位置對客體作外部的「視覺」觀看與呈顯外,更在色塊的推擠運用下,進一步牽動觀者的「觸覺」經驗。

大學時期主修攝影卻展開舞蹈創作的梅田宏明,說他的舞作《觸‧覺》是「用眼睛來touch光線,」對於畫家或攝影者等來說,影像創作過程的身體性投入與觀看行為之間,存有偌大拉扯;培根的筆觸,或是更後來藝術家們帶入複合媒材(mixed media)的形式創作,或都是要回應這種如梅田所指出,視覺主導性的問題:「大家把眼睛認定是用來『看』東西的器官,但基本上光線是『碰觸』著眼睛的……所以我使用可以觸碰眼睛的光線來傳達我的舞蹈概念。」

記得二00九年台北演出的《碎拍漸境》(While Going to a Condition),光線方格構成視點居中的梅田,在背幕投影、在電子聲響中,串動的破碎動作和蓄聚的身體能量,突然地在光源的環圈變換和閃滅底下,於舞台打著光屏雜訊、跳格般的影像,在當時我的眼底留下視覺與觸覺的複合感受。

這一次帶來的《觸‧覺》(Haptic, 2008)改採了紅、藍、綠等原色光線所交織構成的空間,除去數位影像設計,單純藉由光和身體的關係;反而更進一步地,突顯了梅田宏明作品中的「視─觸性」思考:身體在低限光線之中的碎拍腳步、關節、腕肘、脖頸的微小到極大、而迅速的晃動串流……,在觀者視覺的暫留間,成為整體的畫面影像,空間成為了平面,結合上電子音響,復以光線的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光所具有的波動及粒子性)敞開空間,touch觸及觀看。近幾年,在台灣常見科技空間與當代身體關係的作品,如何自數位影像的束縛裡解開的提問(如一當代舞團、如周東彥),在梅田宏明起始於影像思維的《碎拍漸境》到《觸‧覺》,可見另一種光之存有學上的辨證呈現。

反觀《形式暫留》一作,以亞洲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的舞蹈身體,台灣舞者鄭郁蓉、印度波羅多舞等的Hema Sundari Vellaluru、柬埔寨古典面具猴子角色的Rady Nget;以猴子角色始終之為框架,其中三人分據空間中的三點,或有交替,動作或暫留,隨後方影像線條維度改變,而創造出段落間差異的空間感。梅田企圖在此找尋動作系統的單位形式及其中差異(或普遍性),遂可見動力重心分別在鄭郁蓉的核心以下位置,Hema Sundari Vellaluru的足部和手勢、Rady Nget擬動物的線條。然而,動作分析與抽象化後如此,似乎反顯出動作系統難以統合於《形式暫留》中的問題;三個人各自孤立於空間、於數位影像、於音樂的三個位置,未見,譬如,梅田獨舞中經影像化、再顯出光學視觸性的作品能量╱質量。但我想這是有意思的,在創作過《碎拍漸境》、《格局N次方》、《觸‧覺》等探索個人身體動作系統的獨特創作之後,如何進一步帶入差異性的身體,是他二00八年起進行為期十年的編舞計劃“Superkinesis”,《形式暫留》已是其中第四個作品;遂令人好奇,在梅田的獨特「視」角下,終會「觸」及的會是什麼。

《形式暫留&觸‧覺》

演出|梅田宏明
時間|2013/03/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