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晶體,也該有話要說《巷弄微晶》
4月
25
2012
巷弄結晶(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2次瀏覽
鄒欣寧

近年台灣劇場蔚然吹起一陣「我家/小店家就是劇場」的小小風潮,從再拒劇團連辦兩屆的公寓聯展、飛人集社主辦的親密小戲節等,演出不追求高人次和最大值效益,卻能讓為數不多的觀眾近距離獲得親密無間的劇場經驗,這波潮流將為「表演」、「觀看」帶來何種刺激與質變,頗值得長期觀察。

在此私人/小空間展演的風潮中,舞蹈終於也沒置身其外,成軍於2009年的「舞蹈生態系」,將舊作《結晶體》搬到公寓的頂樓加蓋,易名「巷弄微晶」,空間感受從個人私有住所擴大至密度極高的永和巷弄,身體與環境進行何種對話關係,格外令人期待。

從走出頂溪捷運站、隨舞團嚮導穿越永和路、信義路開始,我視為劇場體驗的一部分。行經錯落無序的水泥公寓與夾雜其中宣稱「拉近自然的人文豪宅」建案工地,來到靜謐的公寓頂樓,映入眼簾的是拆掉輕隔間天花、鋼架裸露的典型加蓋屋,然在重重黑布裹覆下,陽台竟也成為觀眾席,屋內則變身成黑盒子般的迷你小劇場。

但觀眾並未真與表演貼近。一透明幕隔開台上台下,是投影需要,也隱喻結晶凝成固體的瞬間。開場時,一名女舞者蜷曲如臥母體子宮的影像疊映著市街屋舍空拍照片,隨後女舞者現身,似悠悠醒轉的有機體,在一系列斷續的肢體動作中展開進化旅程。

隨著演化,兩名男舞者先後加入,三位舞者在四坪左右的空間中舞動,令人想起生殖、複製、繁衍等生物課辭彙,其中也間雜著舞者與影像裝置的即時互動,例如,當三位舞者的動作漸趨激烈,有如結晶遭受高壓、生成瞬間的躁動,他們來到舞台前緣輕觸屏幕,引發幕上陣陣漣漪……我禁不住想,如果把這樣的表演搬進生物或理化教室,絕對比要學生看老舊呆板的教學影片有趣和過癮得多。

然則這也是我的不安之處。由一群具專業科學背景的創作者組成的舞蹈生態系,以奠基於自然/環境研究的創作風格,在舞蹈劇場和純舞蹈兩條路線外另闢蹊徑,絕對值得鼓勵;然而,即使編舞者和設計群在創作陳述中反覆強調,舞蹈或科技應用最終仍須回到人身上,「用科學概念去發展舞蹈並非讓人去模擬物品」(引述自舞團部落格文字),但多半時刻我仍只看到擬態式的演出,無論是舞者的肢體動作或編製結構。

結晶在自然界是美麗的奇觀,但,人究竟要從形式的美感中萃取出什麼精神性的存在?如果碳結晶的顛峰極致造就了鑽石,那麼我們不只想看到結晶過程的巔峰和極致,還得有賦予鑽石永恆價值的「什麼」,而這個什麼,卻在《巷弄微晶》中缺席了。

另一個遺憾則是「巷弄」終究只出現於觀眾的來程和歸途,與演出並無所涉。我們確實見證了頂樓加蓋改造成黑盒子劇場的潛力,但我更想看到的,毋寧是創作者對於外在環境和身體的更多思考和辯詰,否則,觀賞演出間,不免感到所謂環境,竟然近到遙不可及。

《巷弄微晶》

演出|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
時間|2012/04/22 14:30 
地點|舞蹈生態系館(新北市永和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