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祭儀及月相,寄託思念與歡聚之情《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
11月
13
2020
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施靜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9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十月初,中秋連假最後一天的週日夜晚,在鐵花村音樂聚落這個有點輕鬆、帶著實驗性的音樂場域,《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發表了第三年的「卑南族『經典部落歌謠』採集活化計畫」成果。來自外地的我在月下的鐵花吧感受吟唱的美好之餘,也試圖探索其中豐富、有些高深的文化能量。

不過,該從什麼角度理解卑南族的歌呢?翻閱了一些資料後發現,男性主導的年祭(大獵祭)及女性主導的小米除草儀式等歲時祭儀,似乎常成為古今卑南族音樂家的創作主題,像是林志興〈南王卑南族歲時祭儀中的音樂〉在將卑南族歌謠分為:祭儀之歌、慶典之歌、古謠、情歌、工作場合唱的歌、抒情與歡樂之歌、搖籃曲與兒歌八種時,便將祭儀之歌列在首位;不過,除了祭儀的部分,此次利嘉部落Ina們首先帶來的〈月下情歌〉也相當動人且深刻。

這首ABA曲式的小調、情歌,每段由四個族語短句構成,如此格律讓人想起中國文學中絕句或古詩的體裁;而此曲一開始就藉由獨唱,表達一名女子在窗邊望月、等心上人的寂寞情意,悠遠歌聲傳達出等待的心事:「kisenanku za vulan, kaviriviring marawvan, ivaya vanisang hawlay ku kani, mengarangara ku kannu.」(月光照著我,懷念的夜晚,哥哥我在這裡,還在這裡等著你。)【1】到了B段,女子的孤單寂寞藉由眾人的合唱加以強化,透過投影幕上的中譯,聽眾也能對曲子女子的愛情境遇產生共鳴。接下來的曲調雖然回到A段,但意境已隨時序流轉:「muwalremes na vulan, ‘iyadenan i makalaud, kiyanun ku zanu waruma’an, patari munayun.」(月亮消失了,東方漸漸亮了,我祈禱你回來,一直到永遠。);顯然,思念衷曲從黑夜唱到白天,而透過出現兩次的「vulan」(月亮)、「kisenanku」(照亮我)、「mengarangara」(一直等待)、「waruma」(回來)、「patari」(延續)、「munayun」(永遠)等關鍵字及眾人悠遠帶率直的表達,可說於綿長思念中嶄露底氣,欲將遠方愛人呼喚歸來。

緊接著的〈金色的小米〉、〈歡樂年祭〉,分別與小米除草祭儀及年祭、大獵祭有關,而此類祭儀相關的歌謠或因連結作曲人與演唱者從小到大與親族參與祭儀的生命回憶,而顯得別具意義且真情流露。

然而,不同於陸森寶遺作〈懷念年祭〉,將在外工作、不常回家卻總惦記男子會所的生活與部落祭典的細膩轉折包裹於年祭主題的吟唱中【2】;蔣喜雄創作的〈歡樂年祭〉主要描述族人因參與年祭而得以歡聚的知足美好,曲風與〈聚會歌〉、〈歡樂年年〉及演出最後一首的〈頌祭祖靈〉較近;其中,耆老演唱、音調稍低的〈歡樂年年〉藉由手持鈴鐺表達歡快,而部落青年合唱的古謠〈聚會歌〉節奏稍慢、以虛詞為主,但男女青年嘹亮和諧、中氣頗足的歌聲,已將族人歡聚的盛情表露無遺。

至於〈歡樂年祭〉與〈頌祭祖靈〉的男女老少大合唱更不用說了,透過以下歌詞中譯與族語說明,應不難感受到詞曲中洋溢的期待與歡欣:

Hay hay hay hay na lu wan na ho hay yan (虛詞)

‘amiyan ‘amiyan(‘amiyan意為年祭)

Semasahar za ta mapiya(mapiya意為大家,整句為大家歡聚同樂)

Hay hay hay hay vangsar na vangsaran (vangsar意為英俊的,vangsaran意為青年)

Tamuni na singsingan(singsingan模仿臀鈴、鈴鐺聲的擬聲詞)

Vulay na vulavulayan (Vulay 意為美麗的,vulavulayan意為姑娘、小姐)

Mukasa ta semenay(Mukasa意為一起,semenay意為唱歌)

Muturik ta muwarak(Muturik意為排隊,muwarak意為跳傳統舞)

Kasahasar na inuwarukan(整句為熱鬧的聚會)【3】

大巴六九部落的文化成長班表演帶動唱(施靜沂提供)

顯然地,雖然社會歷經變遷,但關乎歲時祭儀的種種生命回憶仍縈繞於耆老與族人心中,成為最美麗也最重要的牽掛;藉由上述〈歡樂年祭〉的歌詞節錄,我們稍稍窺見卑南族人祭儀生活中的歌舞日常,或也如賴靈恩的博論《從俗唱到聖詠:以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為中心的研究》及其中孫大川的解析,這些〔祭儀中的「俗唱」(senay)〕雖然非以宗教功能為主,但的確有助於祭儀運作更順利,並使參與族人好好聯絡感情。

此外,出現在開場MV、於PASIWALI音樂節伴隨巫師祈福出場的〈’emalu’alu〉(抬椅歌),原先是在小米除草儀式結束後的除草完工禮(muhamud)上,藉由讓長老坐上藤椅,眾人歡呼並將其拋舉,來表達對老人家的敬愛與感謝之歌。如此融合歌聲、舞蹈、打鼓及隊形變換的「俗唱」(senay),容許當代創意的加入,無論是MV中華麗的隊形變換或音樂節時氣勢磅礡的鼓聲與吶喊,皆讓人看見族語、祭儀相關歌謠的更多可能。

最後,除了耆老與青年的演唱,此次文化成長班師生帶來的幾首兒歌也不落人後。尤其身穿傳統服飾的孩子豪不怯場地在老師指揮下展開童謠〈兔子歌〉的帶動唱,認真、大方的身姿與清亮歌聲博得不少掌聲與歡笑;可見即使並非每個孩子都有生活在族語環境的機會,但藉著如此練唱、演出,族群文化的種子已用新的方式播灑、茁壯於其學習記憶中。若以表演藝術的角度觀之,不啻是期待走過失落、復振之旅的族語歌謠與文化生活,能在耕耘後重回自己的舞台;凝聚更多歡聚美好之餘,也召喚出更多懂得欣賞的聽眾,以及歌藝展演與文化發展的豐碩可能。

註釋

1、族語歌詞及中譯資料來源皆為:「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xudzKMgLE

2、相關內容摘自《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一書。

3、資料來源的頻道同註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QVNzHrb74

《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

演出|利嘉部落、大巴六九部落
時間|2020/10/04 20:00
地點|鐵花村音樂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