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空間的限制,營造不一樣的觀看方式《Mr.Rabbit》
4月
17
2023
圖片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8次瀏覽

近年來,表演藝術產業從表演的形式、類型、觀看的方式做實質上的改變及轉型。如將觀眾置於非典型劇場如:展場、房間、咖啡廳等沉浸式劇場的形式,使觀者更有參與感。此次有機製演所將《Mr.Rabbit》的表演場域選在擁有人文歷史悠久的浮洲——浮島日常咖啡廳,來場雖無法真實品嚐到咖啡、甜點,但依舊替觀眾帶來人生中酸甜苦辣的日常約會!

筆者認為整劇會散發「日常」氛圍之感原因有:一、從觀眾踏入演出場域,即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咖啡廳陳設,加上淡淡的咖啡香氣,使整體氛圍及心境上充斥著舒適自在之感;二、故事主軸以三位女子迷失於工作、愛情、夢想等寫實的社會課題,題材雖通俗,但卻也是生活中最平凡的存在,如同人們災日常裡咖啡廳就能聽到隔壁桌客人分享故事一般。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表演舞臺大致分為三個區塊:咖啡廳、舞蹈教室、公司辦公室,其中咖啡廳與舞蹈教室剛好為面向觀眾的視野,飾演咖啡廳老闆身兼舞蹈教師的Tatiana,與員工Hyde每幕場景轉換時都能感受到表演者間絕佳的默契;另一面則是將公司辦公室場景設置在獨立展區間,觀眾不容易能觀賞到的視野,故使用投影技術將畫面轉映同步播放於觀眾面前,此處有趣的是觀眾與表演者雖處在同一場域,但卻須利用不同工具載體觀看畫面,且聽覺與視覺將分開來聆賞時,試問,表演呈現因場域上的限制,所創造出來的新觀看方式,對觀眾來說是提供了新的選擇?還是強制了觀眾的觀賞方式呢?

但先不論觀眾是否習慣這樣的觀看方式,整齣劇靠著豐富的表演元素,如戲中有歌,歌中有舞,及魔術甚至攝影展覽,如同這間複合式咖啡廳,突破「空間」的限制,及運用不同「觀看」的方式匯聚在一塊,邀請每位客人(觀眾)進入店裡品嚐《Mr.Rabbit》特調的故事。

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飾演秘書的Ashley因和男友Tim感情出現裂痕,因緣際會下與好友Tatiana店裡的員工Hyde,竟發展出一段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同性情誼,但可能礙於時長篇幅的關係,似乎未能將戀人間從相識到相愛的關係,訴說處理得更明確,而在此處也未能將同性之愛表達到位,稍顯美中不足,但表演者光是打破場域的限制,及提供觀眾不同的視聽觀賞方式,除了加入許多驚喜如利用魔術增添現場氛圍及畫面性,過程中甚至能感受到朋友間感情真實的流露,使在場的觀眾深刻參與故事並感動其中,其所交織出的畫面猶如長鏡頭一刀未剪,致使節目結束後仍能使觀眾沈浸之中,意猶未盡。

《Mr.Rabbit》

演出|有機製演所
時間|2023/03/19 14:00
地點|浮島日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