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譜寫自己的青春《天山戀歌》
9月
04
2018
天山戀歌(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7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近幾年愈來愈能感受到表演藝術蓬勃發展的盛況,各縣市陸續舉辦的藝術節、文化季或者是國樂節,象徵著民眾除了出外郊遊,又增加了欣賞表演的選擇,而在這酷熱的炎炎夏日,高市國附設青少年國樂團歷經半年的集訓,且經由嚴格的協奏比賽遴選出兩位優異的青年演奏家,為南部的民眾帶來一場青春洋溢的國樂演出。

作為開場曲目,《龍騰虎躍》旋律熱鬧活潑且極富地方性的鑼鼓特色,氣勢磅礡、情感熾烈,因作曲者本身即是打擊演奏家,於是巧妙地利用不同鼓之間相異的音色以及多樣性的節奏拍點,讓打擊者既是合奏也是競奏,更加烘托群鼓演奏間緊張的氣氛與情緒張力,是首會讓人在聆聽中心跳與音樂逐漸同速的熱血樂曲,很是成功的吸引觀眾目光,並期待接下來的協奏曲。

《花木蘭》是琵琶協奏曲中最歷久彌新的樂曲,曲齡幾近不惑之年,作曲者顧冠仁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之意境而創作的琵琶協奏曲,描寫了在遭到外族入侵的情況下,花木蘭毅然女扮男裝並代父從軍奔赴戰場,最後凱旋而歸的故事。協奏者黃子桁年紀雖輕,但聽得出有一定水準,然而樂器本身聲音亮度不足,所以容易被樂團蓋過,尤其當笛、嗩吶吹奏主旋律時,主奏無法相抗衡,於是給人主弱客強之感,略為可惜。

《天山戀歌》一曲由台灣國家國樂團的揚琴首席林明慧擔綱協奏,樂曲採用新疆塔吉克民歌創作而成,並融合現代作曲手法,節奏變化多端,不若一般正規拍子,全曲共分三段,引子部分揚琴以不和諧的低音營造悠遠且有些詭譎的氛圍,直至二胡帶入主旋律,展開樂曲主題,而後揚琴與樂團開始互相領奏,旋律錯落、交疊,編織交會一段又一段的邊疆音樂,進而描繪了天山明媚的風光。最後一段熱情的快板則採用當地民歌,表現了當地青年對愛情的憧憬及熱烈的歌舞祭典。

筆者私心最喜愛的樂曲是《故都風情》,此曲帶有濃厚的懷舊情感,彷彿旅人回溯過往歷史,隨著悠悠笛聲走訪古老的河西走廊,而每一聲低音鼓聲,都像西安古城城樓的大鐘不斷的敲著,從亙古敲向未來,在樂曲進行中,每個樂器輪流唱著自己的主題旋律,在歷史洪流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不論貧富成敗,終將煙消雲散,如黃粱一夢,只留下一片惘然。

今年是高市國附設青少年國樂團成立的第三年,每年的寒暑假皆有一場成果發表,既培養了高雄青年學子們的國樂演奏經驗,亦提供了一個表演平台,讓演奏出眾者有主奏的機會。至於選曲方面也難易適中,既有展現技巧性的樂曲,也有曲風優美、情感豐富的樂曲,望高市國附設青少年國樂團能持續經營,不僅替高雄注入青春活力,並成為推廣國樂的生力軍。

《天山戀歌》

演出|李英、高市國附設青少年國樂團
時間|2018/07/22 19: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