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誠的信仰表述《來自天堂II 愛的聖餐》
11月
12
2011
愛的聖餐(谷慕特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1次瀏覽
鄒之牧

谷慕特.法拉(漢名:魏光慶)這齣創團十週年的作品,大膽地以天主教台北的地標:聖家堂,作為全省巡演中唯一不在一般演藝廳演出的場地。我想台北的觀眾是幸運的,這齣結果大幅跟耶穌的行誼有關的作品,與教堂自然相得益彰;估不論聖經背景,這齣十週年的作品,究竟說了些什麼?

一開始在完全肅靜下,一群赤足、穿原民圖飾滾邊簡化又稍微現代了的(半袖端有紗、下著緊身褲) ,黑色服飾的三名舞者,靜默地自觀眾席左方走上舞台。舞台即是祭壇/講台,觀眾席乃平日會眾的座席,而「舞台」,這兒是需微微仰望的,整個建築,是以視覺上的大樑自四面八方包覆而來,集中於此祭壇及眾人靜坐的黑暗之中,各世代聖徒的彩繪玻璃,則靜靜於觀眾的兩側透著光;這便是教堂的場景。舞在完全靜穆無預警中展開,三男子自祭壇後屏幕出來,仍是無聲,再幾,更多人出來,稍微動作,有現代的成分、小跑步…。這原意是要製造《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那樣的波瀾壯闊的!但真正音樂出來時,一開始,完全殘破的揚聲器,卻讓澎湃的聖樂大合唱遙遠,有限的燈光,十名年輕舞者奮力在堅硬的大理石地面上跳躍、伸展….,這麼有限的資源下,是否能迎向、承受住那強大的音樂呢?隨著舞者的冷靜,及魏光慶簡潔、大氣的編寫,答案竟是肯定的!我們看到舞者善用祭壇的階梯,如同2007年《來自天堂》第一部時與黃怡芳善用中山堂光復廳兩側古色古香樓梯的視覺造景,如此的歷史與偉大的主題,圖像式的建立自不可免,我們看到魏身著紅袍外加斜披藍衫、留髮(他光頭了很久!)蓄鬚出現在我們眼前。但此時,他(祂)的身份,還是不清楚的。舞停在眾人回首一瞥中,燈暗。

而後,是一段著原住民傳統歌舞服飾的女舞者獨舞向一曲「哈利路亞」的西洋聖樂。音樂同樣強大,但魏在這兒選擇了獨舞的方式,讓舞的感情更加個人、真摯!大量的芭蕾語彙,在原民的服飾與「哈利路亞」的西洋樂音中,顯得衝突又如此地有趣,但正所以特殊!接下來,一群祈願的婦人,擁著一名紅色傳統服飾的女子,舞段靜謐,有洗滌的效果,透著尋道的堅毅。

接下來,便是一段非常忠於聖經的故事重現了!我為這樣「舞劇」的轉變有些吃驚,但也不免聚精會神看著魏光慶以藝術手法呈現著這個龐大的故事。他巧妙地用了一大張布,自身後披戴上來,於是這隨風、舞者兩側拉開的巨幅白幔,又象徵起了耶穌的犧牲與莊嚴;又隨著聖樂的情緒,將「悲憫」與,因後續的編寫,「普世」的意涵,投射出來。這段的編寫非常豐富,高大的魏或將男舞者自他身後翻轉到眼前,女舞者或一個個奔向他、求告、攀附在他身上,而他,則屢屢精疲力竭,在倒下之際,為眾人迅速以白布承接,呈現著一個己身也是肉身、脆弱而為民所愛的神子的角色。

下半場的「受難」,魏選擇了鉅細靡遺的描述:兵丁的羞辱、十字架的苦路,以及婦女的哀泣…。而後釘上十字架的高潮,反一筆帶過。聖經故事的再現,本無定案,端在詮釋。爾後解下十架、婦女的裹屍…,又是另一番細節呈現!以手電筒探入墓穴表現尋訪基督的遺體的設計倒是個有趣的點子,讓變得中東風的畫面與我們一時似又有了關連!

魏最後著羽冠、高領、銀色滾邊的紅色氅子自席間登台,象徵著升天為王!然迅一身王袍褪盡,回復親切的形象。這兒呈現的萬民祥和歡欣場面,善於女紅的魏光慶設計了幾個鑲有白色羽毛的彎曲竹枝,簡潔地將夾道歡迎的場面架構了起來,且帶著和平鴿般的訊息!

魏光慶的舞,向來有著飽滿的張力與極高的精神性。不論早期與李名正在千禧年實驗舞展《孿生》中「橫隔膜」一舞流露出的當時舞壇少見的自然野性與軀體質量感,或是2008年舞蹈煉金篇《自畫(話)像》裡影像和自述中透出的沈思與痛,或2006,2007兩年連續在中山堂展現的群舞與和國外合作的意氣風發,魏光慶的舞都呈現著一股節制下的氣勢。這次創團十週年,魏選擇以他最愛的信仰作為最直接的表述。末了群體的大結局,有些長、有些不知所終,有些為了因應音樂而作,但,這是他的選擇,至少,仍是他的赤誠。

《來自天堂II 愛的聖餐》

演出|谷慕特舞蹈劇場
時間|2011/11/9 19:30
地點|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