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土地的告解《失落的幻影》
10月
04
2018
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9次瀏覽
戴巧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在職舞蹈碩士班研究生)

這幾天的台南並不平靜,雨不停地落下,看著平日喧囂的馬路沒有了人車,僅剩下越來越高的積水,高到看不見路面,在屋內看著窗外情景的我,不禁想著:我們到底對地球做了什麼?

幕起燈亮,台上的舞者彷彿是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一身純白搭配金色的皇冠,單純祥和,每個舞者帶著歡愉的表情舞動著,像是宴會一般,男男女女,好不快樂!畫風一轉,舞者們領著觀眾從天上來到了人間,他們柔美優雅的動作,在台上各自舞動、聚集成圈,這一收一放之間為舞台帶來了流動及律動;畢達哥拉斯派很早就認定「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從現實的觀察與模仿,到觀念的思考和形成,人類最終認定了「圓是所有幾何圖形中唯一一個沒有遭到線條分割的圖形」,編舞者使用圓形來呈現,形成一種圓滿、完整的力量。在一片寧靜之中突然轟地一聲打破了祥和的氛圍,戰神降臨了,就像是一把利刃摧毀了這圓滿,把人們的笑容帶走,拆散無盡的佳人。

舞台兩邊的男舞者,在棋盤式的燈光下,配合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32)中的〈火星〉,編舞者將舞蹈編排成矩形路線,舞者面無表情,一致的舞步,角度明確地轉換方向,彷彿是西洋棋盤上那些沒有生命的棋子,任人操控。強而有力的樂音,配合男舞者利索的動作、極具張力的跳躍,戰爭就此展開,雙方對峙而戰,不戰到其中一方倒下誓不甘休;乾淨俐落的動作看了讓人血脈噴張,但,戰爭勝利固然令人興奮,但戰爭的背後乘載著多少戰士們的血汗及親眷們的淚水?

當燈再次亮起時,舞台上的雕像四分五裂,天空灑落滿地的沙,天幕上投現出了歷經颱風肆虐的影像,滿目瘡痍的家園,一幕幕呈現著人們對於環境的破壞,和大地的反撲。台上的舞者著黑色的斗篷,一個緊挨著下一個出來,細碎的動作及快速的位移令人感到不安,似乎闡述著黑暗及死亡漸漸降臨,將會有苦痛產生。

此時台上是滿身沾染不同色彩的雕像,看上去混濁不堪,沉睡中的他開始有了意志,動了起來。他的獨舞動作中涵蓋了大量的收縮、扭轉、向內捲曲及跌落,就像是環境對著我們的痛苦吶喊,也意味著人的懊惱與悔恨,最終,從天而降的水柱,洗淨了雕像上象徵罪惡、不幸、汙穢的顏色,讓人們有贖罪的機會,重新省思我們對於自然環境或是人與人之間做了什麼?舞作的最後,回到了一開始的金色年代,人們重新展開笑顏,究竟是蛻變展開新的人生觀亦或是再一次對大地的傷害?

編舞者運用表現主義的方式,象徵性的手法,不僅反映人性的善,更揭露了人性的惡。讓我們看到人們居住的地球,因為天災人禍受到破壞及傷害,它正在對我們進行無聲的吶喊,告誡著我們要珍惜它,警惕著我們要愛護它,藉此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永續發展的深思。

《失落的幻影》

演出|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18/08/26 14:30
地點|臺南市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