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暴力與情慾政治學《禮物之靈》
7月
15
2019
禮物之靈(世紀當代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9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世紀當代舞團編舞家陳維寧舞作《禮物之靈》(The Present, 2019)以三對男女舞者交纏的身體,彷如性愛的動作揭開序幕,但這性愛場景帶來的不是甜蜜歡愉的感受,而是充斥著暴力的關係;戀人互訴的不是綿密情衷,而是無聲的權力拉扯。力道強勁的動作質地巧妙地揉合了愛與痛、深情與傷害。以布幔和繩索交織而成的黑白棋盤布景,覆蓋舞台兩側和天花板,象徵戀人如對奕者的精心佈局、猜測想像,情場即戰場。只有掛在牆上的聖母瑪麗亞浮雕,低頭俯視,悲憫靜觀人們的一舉一動;她將一切看在眼裡,卻沒有任何評價。

編舞家將刷牙、洗臉、煮咖啡、喝咖啡、穿衣脫衣……等日常生活動作,以及餐桌上的場景呈現在觀眾面前。重複的日常生活動作意味著生活的枯燥單調,人難以逃脫索然無味的窠臼。演出時以一片長方形木板做為餐桌,圍著幾張板凳,四位舞者端坐在餐桌前優雅地用餐,另外兩位舞者則鑽到餐桌底下,以背脊或頭部、雙腳頂住餐桌,身體頓時成為餐桌的支柱,維持著檯面上的恐怖平衡,某種程度也宣告檯面上和檯面下的人之間的主從關係。用餐的人們,心思互異,一場明爭暗鬥的戲碼就此在餐桌上攤開來;從觀眾的視角看見達文西畫作《最後的晚餐》的位置排列,每個人都是猶大,也都不是猶大。

禮物傳遞象徵價值,暗示餽贈者與受贈者關係的親疏遠近,彼此撲朔迷離的臆測,或是明確的想望。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如此解構禮物的意義:「戀人在無比激動、近似迷狂的情況下,去尋覓、選擇、購置送給情人的禮物。禮物是接觸、感覺的途徑:你會觸摸我摸過的東西,這第三者皮膚將我們連接在一起。禮物展示出勢力的較量,成為檢驗的工具:『我要送你的東西比你送給我的還要多,這樣我就能支配你了。』」於是禮物成為權力角力的共謀者,難題產生於收到禮物之際。To accept or not to accept,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正是這部作品所要傳達的真意之一。

優秀的探戈(Tango)舞者陳維寧在《禮物之靈》中,運用的探戈動作少之又少,但舞作的概念很接近探戈。探戈不是愛情,但探戈表現的是很接近愛情的質素,對於情人關係極其精緻細微的探索;耳鬢廝磨也好,極力挑逗也罷,在迴轉、旋身、拋接、觸摸、擁抱、推擠、拒斥之間,上演一幕幕內心戲。《禮物之靈》沒有跳脫刻板的男女關係,其中的身體政治、性別符碼、情慾表現,都還在探戈舞和古典現代舞的範疇裡。「性」涉及差異,慾望在吸引力之中被產出,慾望也是被差異性建構出來的。在這門情慾政治學裡,舞伴的凝視與撫觸是一種殖民權力的延伸。舞者可以選擇讓哪一個舞伴來慾望我,我既是慾望的客體,又是慾望的主體,得以對他者投射想像,這樣的過程形成一個不斷重複的迴圈。

舞作最後,舞者們慢慢穿上色彩鮮麗的衣物,在歌手Soha演唱‘Mil Pasos’的歌聲中,一起背對觀眾,如歌名〈一千步〉(Mil Pasos)所言,一步一步一邊跳著源自南美洲的Bachata舞,一邊與觀眾漸行漸遠。他們推倒牆板,拉開遮光簾,打開華山果酒練舞場的玻璃門,走出戶外,眺望夜空,這支迷人的舞作在此結束。但這個結束或許將陳維寧編舞家之路帶到另一個地方,一個重新出發的開始。

《禮物之靈》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9/06/14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2樓果酒練舞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