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又看不見的——《波》
10月
27
2023
波(雲門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4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近期的表演藝術作品多半偏重於議題、特定概念或是 __ __ 主義,對於觀者而言,這些似乎多是一道道的填充題,而這樣的題型往往聚焦於特定立場、某一扇窗抑或是人們嘴裡呼之欲出的答案;有別於過去的選擇題——「好看」與「不好看」,像這樣的填充題給予了我們一些空間,去試圖填滿這個時代特有的想法甚至是處方,然而還有另一種形式的題型,譬如科技跨域,它像極了一道應用題,應用在觀者如何處於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面對、因應,以及轉換舊有的邏輯觀念,進而突破這個擁有全新框架的思想維度與世界模型,《波》也隸屬於這個範疇的作品之一,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道應用題的風險與邊際。

就筆者的觀察而言,昔日鄭宗龍以雲門2《捕夢》、《毛月亮》為始,其始終在尋找一個嶄新而未知的身體,因此不論是《定光》、《霞》乃至於這回的《波》,鄭宗龍創作的彼岸依舊沒有成形,有的只是一抹抹的「現象」與風景,彷彿是這個身體還出不來,又或者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筆者更相信是前者,如此我們才能從《定光》以來的聽覺、視覺等知覺探索中嗅出端倪,也是鄭宗龍急欲尋找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合作開拓的新世界也說不定。

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之事物

《波》大體上以兩種形式作為呈現,一是由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藉由肌電感測器、攝影機所收集而來的素材,並且進一步回饋到音樂與影像上的露出與實驗,二是由鄭宗龍與舞者之間的作品編排,以獨舞/群舞/獨舞的表現形式來無限循環著「波形」的線條語彙與狀態;無論是哪種形式,兩者都呈現出了一種或多種以上的物理量,從均化平衡的狀態中持續散播出去的動態擾動,所有有形的身體/介質皆帶有粒子般的不穩定性,同時在一個張弛有度的軀殼/程式裡不斷地變態中。

綜合上述兩種表現形式,鄭宗龍久違地在《波》裡頭使用《毛月亮》出現過的LED面板,並藉由舞者的身體表現與AI生成技術的多重運轉,呈現出一種非常態的人體位移,其中的影像不僅轉化成顆粒般黏稠、膠水、絲帶等無以名狀的高能量物質,創作者更巧妙地利用舞者從面板後方的出現,將觀者的視覺從天上迅速地帶回人間。

然而,除了舞者身上沾黏著無數條透明膠帶的視覺感之外,由范懷之所設計的網格狀服飾,也以深色的冷冽外殼,呼應著後頭如火如荼的各種新媒體影像,這些賽博格般(Cyborg)的機械裝置,在舞者長時間專注的弧形波動下,幾乎都化作了一種無意識的常態機制,使得來自大自然的「波」無刻不在,無刻不舞,其常態性分佈就像是一種現象性的探索,同時也似乎是一種萬花筒般的折射幻象,當舞者在大多數時候維持的低頻勞動與動態影像的高亮度輸出,隱約轉換成了一種有情與無情的反差時,人性的情感如野草般在反差的間隙中生長,AI的置入彷彿預言了人類在探索未知後的徬徨與徒勞無功,而整部作品中能夠看見舞者情緒的時候,則是LED面板裡,另一個常人無法觸及的鏡像空間當中。

或許於兩位創作者的靈魂之窗裡頭,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之事物是這項作品的真理與核心,但在筆者的肉眼之中,可能預見了一種不插電的未來,屆時我們依舊會緊緊注目著如結局般,由舞者黃律開所留下的最後身影與被壓縮不見的消失肢體,科技與劇場間是否得以昇華的關鍵,人依舊是那最不要緊,卻又在在少不得的要素之一。

科技,反應了人性的未來還是彼岸?

雲門的舞者是一如既往地動人與美麗,但距離上一次雲門舞集的作品,給予筆者這樣一個複雜且悵然若失的感受,興許是2006年林懷民與視覺藝術家蔡國強合作的《風.影》,這些來自工業化的音響與行為藝術般的舞動,往往緣起於創作者在不同維度的荒漠中探索與挖掘,而看似無意義的行動與成果,有時如NASA探索月球般,進而開發出更多附屬研究的高科技進展,但有時也如同火星探險一樣,撞見人力有時而窮的茫然。

科技究竟反應了人性的未來還是彼岸?在現在與未來之間,曾經有著一個名為「阿基里斯悖論」【1】的無限存在著,然而彼岸即在回頭不遠之處,即便肉身也觸手可及;不論肉眼所不可見的「波動」,是否如《波》裡頭一樣地永動且無處不在,鄭宗龍與真鍋大度皆透過了以「人」作為介質,為我們顯現了一種以科學為起點的哲學性思維,在這次思維的解放下,《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註解

1、阿基里斯悖論又名為季諾悖論,為古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季諾(Zeno of Elea,公元前490-430年)所提出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其中阿基里斯悖論聲稱只要將烏龜的起跑線往前移,那麼即使像跑得飛快的阿基里斯(古希臘神話的第一勇士)也永遠不可能追得上烏龜。詳細內容可參考:Strogatz, Steven著;黃駿譯(2020),《無限的力量:這個世界表面上看似混亂且不講理,但其最深處卻是合乎邏輯,並且確實遵守著一條條的數學定律》,旗標。

《波》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10/13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