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不出飄香的懷舊之旅《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
5月
19
2015
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曙光種籽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9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曙光種籽舞團在么八二空間演出的《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試圖集動覺、視覺、味覺及聽覺於一體,進行一場小型馬拉松式的演出,在周六與周日兩天連演八場,雖然每場只有一小時,卻也是考驗舞者體能的挑戰。

演出場域是在兩棟老屋打通後改造的畫廊,門面不寬卻狹長深幽,座落於清代俗稱「米街」的新美街(臺語發音即新米街)。新美街是一條窄小的街道,極易被人忽略,但長度卻貫穿民權路與民族路,介於成功路與民生路之間,跨坐在以小吃聞名的「石精臼」附近。這場演出在講述懷念的味道時,隨著舞者身體的起落、延展或癱軟,也順勢提點了這座老城市的時空變化,在興盛、衰退、復甦的歷程中走過,現正來到新舊事物交錯、東西文化拉扯、紛擾與寧靜並陳的景象。對於府城有著特殊記憶的人而言,面對這景象不免會有複雜而難言的情緒,而曙光種籽舞團的舞者們,似乎意欲藉由身體的表演陳述,將這感覺投射在記憶中的美食以求紓解。

演出共分四個段落,分別在四個空間進行,從老屋的一樓開始,慢慢移到頂摟的鐵皮屋下。空間一,在一樓前廳,小小的空間至多只能容納二、三十位觀眾。眼前的小門打開後,看到的是一個中廳,中廳尾端又有另一片門,門後可見客廳裡的沙發一角。李佩璇從觀眾背後走進來,身著復古套裝,手上拿著一支吊在線上的油條。隨後,她走進中廳,燒了開水煮紅茶。接著,陳貝瑜、陳怡伶、許雅媜和張釋分手上各自端著一個餐具,不斷重複念著:「秋刀魚、蚵仔煎、四物雞…」,宛如從古早味廚房走出來的服務生,也令人聯想到香港茶餐廳的侍者。她們在環繞過中廳後,再繞到前廳,身體的動作不多。最後由李佩璇和陳貝瑜講述外婆的私房口味,也就是記憶中的古早味紅茶與炸油條。接著再端出紅茶與「油炸鬼」(油條)來分給觀眾,但只提供五份紅茶與油條,對於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觀眾來說,心中應該很不是滋味吧!

空間二和空間三都是在二樓,觀眾先被引導至樓層的後半部,這裡講述的味道是來自親戚家賣的什錦麵。張釋分一邊娓娓道著「雜菜麵」(什錦麵)的材料與做法,一邊做著化妝的動作,頗像媽媽傳授私房秘笈時的樣貌。但她接下來和其他舞者交換的對話卻是難以理解,同時舞者們又有一段三人一致的身體動作,不斷比畫著吃麵、拌麵、切菜、倒豬油的手勢。另有一段是以身體部位的接觸為主,她們有時相互倚靠,共享什錦麵的味道;有時則彼此推拉,做出搶麵吃的樣子。最後,當她們抱怨著豬油做的什錦麵越來越少見了,好像都摻了白開水時,許雅媜拿著一大桶水喝了起來。在這個空間裡,雜菜麵的味道沒有渲染開來,只是撈起了一些片段的回憶。

接著再移到二樓的前半部,先是播放一段以夜市為景的影片,片中的畫面以一盤竹筍炒肉絲為主,帶著鏡頭走過數個熟悉的城市角落。影片結束後,陳貝瑜和李佩璇一開口就表明不愛這道菜,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她們有時互相餵食,宛若媽媽逼著小孩就範;有時則自己將食物放進嘴裡,雖然表情看不出喜惡,但從前面的陳述可以猜測,應該是被迫的成分居多。這裡的被迫還包括不愛做的功課,不想立即行動的推託,尤其是不想要的「長大」。這些陳述都在搶盤子、推盤子和輪流接盤子的動作中進行,使得空間三成了敘說成長痛的場域。

空間四,移到頂樓的鐵皮屋。在這裡,舞者們端出一個大碗,也拿出一個用冰淇淋竹棒做的小房子,然後圍著一張小方桌,開始了一連串的換位、追逐、奔跑、搶位。在這約莫一坪多的侷促範圍裡,舞者們的動作顯然相當受限,無論是雙人共舞、擁抱或交換舞伴,都是在幾乎碰撞的邊緣完成。這樣的擁擠倒也符合李佩璇口中的家的位置,也就是國華街三段的現況。現今的國華街三段民宿林立,廢棄的市場與新興的市集並存,幾乎每家小吃店、冰果室或飲料店的門口隨時都人龍蔓延,家的味道顯然不復從前的寧靜悠閒。

這場以記憶中的府城小吃串聯的舞蹈演出,確實有吸引人的題材,但是作為媒介的故事文本卻有點薄弱,以致削減了整體架構的張力。此外,嗅覺未能同步跟著味覺登場實屬可惜,畢竟演出空間不大,氣味不易消散,如若能讓炸油條、豬油炒麵或竹筍炒肉絲的香氣一起瀰漫在老屋中,豈不更能誘發這些好味道的記憶?話說回來,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好味道,而曙光種籽舞團介紹的好味道,或許能引起共鳴,也或許不是個人熟悉的味道,但只要持續走跳在這個城區,相信人人都可找到自己喜愛的好味道。

《容我向您介紹──記憶的好味道》

演出|曙光種籽舞團
時間|2015/05/16 15:15
地點|臺南市么八二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