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框架的一場抗爭《反反反》
7月
06
2017
反反反(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2次瀏覽
吳嘉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在西班牙每八小時就會發生一宗強姦案、荷蘭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女性曾遭非禮,而在歐洲擔任CEO的女性只有百分之三......」從《反反反》的場刊裏,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提到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父權社會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是次台灣版的《反反反》,由舞蹈空間舞蹈團與瑪芮娜・麥斯卡利以共製模式進行跨域合作,由台灣舞者擔綱演繹,從表現意義上,彰顯出女性平權問題無分東西方。

開場時,五女二男的舞者們隨著現場音樂的節奏在框架之內擺動,但無論框架被折合成出怎樣的幾何圖形,但裏面的舞者還是走不出去,直至其中一個女舞者脫框而出,然後以「獨白」形式講述著自己的一些經歷,其後的段落大致也如這種獨白加片段式的型態呈現;這些獨白,雖然都是些習以為常的逸事,但細想之下卻會讓人感到似是而非,例如在父權社會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民間信俗,到底是以哪一種概念去把女性的生理期定性為一種禁忌?這個難以尋找答案的拷問,瞬間與舞作中的一個畫面連結起來,女舞者的兩腋被框架高高支撐起來,產生出成為一個祭品的意象。

從《反反反》中,我們看到大量的承托、動力轉換、扭曲等等的動作,有如女性在社會中被壓榨的型態,一種不由自主的推力,一種承受壓力的動能,貫徹在整個舞作之中;女舞者被托舉於眾人的腳上,做出不自然的動作,訴說生理期的逸事;其後,舞者一邊用身體擺弄麥克風,一邊戲謔美國總統川普的花邊新聞;半裸的女舞者不停地扭動著身軀,但卻也逃不出眾人手上的馬克筆,越嘗試大幅度地掙脫,反而越被標劃出更多污點;縱觀這些委婉的舞蹈動作,配以編舞家以及舞者所發酵的段落,形成當代社會中,一個個女性與框架之間的戰場。

演出的尾聲,框架變成了各種旋轉式的障礙,舞者只能從中不斷地作出躲避,縱使有時會被框架打中而發出聲響,由聽覺演變成的痛覺的轉化讓觀眾感同身受,舞者在這種困窘下卻別無他法,最終選擇離開;最後離開的那位舞者,把框架折成一個V字放在地上然後離開,一語雙關地留下訊息,「V」既是一個女性生殖器的意符,也是一個指示符號,指向觀眾,構成一個開放性的自我審問,在父權社會下,你到底是一個受害者?施壓者?或是旁觀者呢?

編舞家林懷民在一個訪問裏說過:「我想舞蹈不是個認知的事情,是一個感受的行為。」表演藝術未必能對某一種命題作出完整的闡釋,它未必具有一種「教導」的功能,但觀眾能根據作品的呈現,從中提取出或多或少的共鳴;探討女性主義和性別平權,其實很難去定論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終極目標,這課題不是三言兩語、一體兩面就能簡單地總結,而《反反反》的演出,選擇透過一個個看似零碎的片段去告訴我們,這些對女性制約的框架、對性別的不公,其實無處不在,從開罰單、生理期、媒體形象、到政治,都無一不滲透,重要的是,你和我也一定曾親歷其中,而當中有些人正以不同的手段去為世界上的女性抗爭著。

《反反反》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7/06/10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在不同球體裡面以各種姿態蠕動、呻吟、獨白、嘲諷著,脫離了球體,又是一個更大的球體,好比社會、或是更大之生存宇宙空間,雖然沒有實體的框架,但無形之中社會大環境加諸壓力一直存在著。 (邱華廷)
7月
13
2017
毫無遮掩的無助和孤立,揭開了社會的不公平,和赤裸的殘酷,不是因為她的裸露而驚訝,而是對於舞者她所展現的張力,以及想要逃脫社會現實的慾望,讓女性主義的意識達到了高潮。(馬沁心)
6月
29
2017
框架在舞台上,不只是道具,也是社會規範,可以被制定,也可以被推翻,只是制定的人是誰,而推翻的人是誰,又如何制訂,如何推翻,都是在時間、人力、空間的集體共構下促成。(戴君安)
6月
15
2017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