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異稟的奇才《2023李孟坡大提琴獨奏會-盛夏夜騎晚風》
10月
11
2023
2023李孟坡大提琴獨奏會-盛夏夜騎晚風(旋轉門游樂集提供/錄影總監吳東晏〔劇照擷取自高雄場錄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3次瀏覽

文 李威岭(臺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二生)

今年(2023)是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誕辰150周年,因此曲目安排上以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提琴奏鳴曲為主軸延伸思考,再選擇同為俄羅斯作曲家的史特拉汶斯基、許尼特克之作品。

節目一開始,兩位演出者出場敬完禮後,李孟坡隨即回頭進後台只剩鋼琴合作Anna坐在鋼琴前,大約過了兩分鐘李孟坡才又再度上舞台向觀眾解釋道:「不好意思,我發現我忘記拿我的止滑墊了!」也許是長期在西班牙生活的關係,這唐突兼慢活的行為卻一點也不違和。

第一首曲目是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寫給小提琴與大鍵琴的古風格組曲,在這首開場曲目就讓筆者感受到李孟坡的個人特質,雖然是古風格組曲,但李孟坡能演奏的很有表現力且不過分油膩或誇飾,也總是能在轉換樂章的瞬間即時的轉換情緒,藝術家該有的性格「翻臉比翻書快」這點他做到了。

第二首李孟坡先演奏他的自創曲《盛夏夜騎晚風》。這首曲子是李孟坡在2022年受邀來台演出時,在演出前夕,於台中沙鹿的原野中迷路而譜出此作。在開始拉奏前,李孟坡說:「我很喜歡演奏這首曲子,因為就算我拉錯了也沒有人知道。」這番率真老實的言論,從這首曲子跟他的詮釋中都能感受到他就是這樣的人;曲目解說中寫到:「在迷失方向的途中誤打誤撞,還能享受暢遊天地之間,行到水窮處,反而能坐看雲起時的、源於心靈的瀟灑。」。

第三首曲目節選自舞劇〈普欽奈拉〉的其中五首 ,再次看見李孟坡的藝術家性格,特別讓筆者深刻的是在抒情調接塔朗泰拉舞曲,無論是音色上還是速度上的表現都張力十足!在五首樂章間的情緒轉換總是能即時的引人入勝,著實佩服。

對於下半場的曲目安排讓筆者感到很驚喜,通常在曲目安排上會習慣將拉赫曼尼諾夫這類的大曲安排於最後一首,不過李孟坡選擇先演奏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再演奏西爾維斯特洛夫的第三號尾曲,這樣的安排挺適合李孟坡的!在第三號尾曲中,大提琴的部分多數為長音,伴隨著鋼琴的分解和弦,看似單調無聊的長音,經過李孟坡細膩的詮釋,加上左手不誇飾的揉弦、右手天衣無縫的運弓,這些精湛的技巧使筆者意猶未盡。

在音樂會的尾聲李孟坡提到:「我沒有注意節目本上的順序,所以上半場的曲目順序錯誤了。」再次感受到他長期在西班牙生活而沾染的隨性風格。

音樂會中有一位功不可沒的靈魂人物——鋼琴合作Anna Han,這場音樂會中的曲目鋼琴份量都挺吃重,沒有Anna Han卓越的鋼琴技巧以及敏感的應變能力很難有像這樣幾近完美的演出。值得讚賞的是整場音樂會李孟坡都是背譜演奏,就連室內樂型式的奏鳴曲也沒有看譜,包含兩首安可曲也是背譜演奏,甚至第二首安可曲還是在舞台上臨時討論決定的,由此可見李孟坡和Anna Han兩人合作已久,已經有隨時可用的口袋曲目,甚至對曲目熟悉到兩人都能背譜演奏。

這是筆者第一次欣賞李孟坡的演奏。筆者能從音樂會中感受到李孟坡對於準備這場音樂會肯定是注入許多心力,不論是演奏上技巧的部分以及作品的解讀與詮釋,都有其個人特色且能說服聽眾。筆者期待李孟坡下次的演奏,能見證一位演奏家不同階段的演出也是件難能可貴的事吧!

《2023李孟坡大提琴獨奏會-盛夏夜騎晚風》

演出|李孟坡、Anna Han
時間|2023/09/21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