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的自我對話與觀照《花囤女》
9月
22
2021
花囤女(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9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花囤女」是客家話「童養媳」的雅稱:寓意「囤積花蕊、開花結子」,實則為「家族開枝散葉、繁衍子孫」。客家地區童養媳的特點主要有四:一、客家人較為重男輕女,女兒無助於勞動力,於是急於尋找人家送出去。二、男方家庭買來「花囤女」,從小到大當奴婢使喚,長大後再「圓房」,簡直是「經濟實惠」。三、無論男女雙方有無感情,花囤女即便是面對醜陋、殘疾的男子,也必須和他結為夫妻。四、如果女孩「命硬」,與父母相沖相剋,那麼她的命運必定是離開原生家庭。

編劇王瓊玲從「玨」字:「二玉相合為一玨」做為發想,以一對異卵雙胞胎姊妹嬌妹與春妹的生命故事為主,描述她們分別被送養到兩個不同家庭環境後,所歷經的種種親情、愛情、尊嚴與人性的考驗。多年後,又因為第二代子女的相識、相戀促成了姊妹重逢,年青人追求自由的勇氣再度試煉著嬌妹與春妹的智慧,到底要如何抉擇?《花囤女》在劇情上的編排也採取了「兩線並行」的模式,用平行、且交叉的路線呈現嬌妹與春妹天壤之別、悲喜交加的人生遭遇。導演胡宸宇則運用「今昔交錯」的手法:以姊妹的回憶倒敘從前,再用兒女們(義雄、金枝)的戀愛進行式開展劇情。

《花囤女》嘗試以對照、映照丶正比、襯托、相成等修辭概念,分別論述了客家童養媳的不同命運,如筆者前段的四大元素所言,嬌妹(出養富家,卻遇人不淑,終致難產不孕),春妹(標準的客家農村婦女,與養兄感情甚篤,丈夫卻意外身亡,為傳宗接代而失身於小叔)。我們從整齣劇中更可觀照過往傳統客家女性所遭受的戕害與物化議論,間而反思花囤女的犧牲是否必要?對家庭的貢獻又有何意義?

而幕中嬌妹、春妹兩人的回憶更表現出戲劇中「對話」的重要性,通過對話,劇中人物才能互相傳達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既談到各自的特殊狀況,也談到各自的命運不同。嬌妹、春妹之間保持著「我」與「妳」的直接交流,觀眾只是旁聽者,演員與觀眾構成「我」與「她們」的間接交流。兩姊妹的對話與獨白其實也反映了內心女性自主的渴望,還有對過往習俗的種種不滿與反抗。兒女(義雄、金枝)在「無差別掃蕩」的戰火下的愛情故事更是激化了化學效應,母親終於意識到了悲劇需在自己這一代有所終結。

與平鋪直敘、起承轉合的傳統大戲不同,《花囤女》特別強調了「二元」,除了劇情結構外,舞臺的主設計以兩塊分合的玉為主,讓嬌妹、春妹各站一邊演出,姊妹倆不同的處境與情感。在尾聲,義雄與金枝的圓滿戀情則讓舞臺合而為一,呼應了「二玉相合為一玨」的故事主幹。燈光方面使用了烘托、映照、對比等技巧,呈現劇情的愛與恨、昔與今。音樂力圖描繪富有家庭與貧窮農村的差異,透過多元的音效來輔助時空的轉換,帶領觀眾走入客家女性的心路歷程。

本劇演員也有極大的挑戰性,「一人同時分飾二角」,如陳芝后同時扮演飾中年嬌妹、少女嬌妹,吳代真同時扮演中年春妹、少女春妹,蘇國慶同時扮演滿福、義雄父子,陳思朋扮演的聰敏要表現出醉漢、賭徒、盲夫、莽夫等不同形象。此種角色分配在客家戲曲中並不常見,目的也是強調「對話」、「映照」、「相成」的戲劇性。

《花囤女》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1/09/05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榮興近年諸多的膾炙人口作品,諸如《地獄變》(2019)、《駝背漢與花姑娘》(2017),或是這次的《花囤女》。他們得到眾多的迴響定律,通常是依靠精湛的音樂編曲、抒情風格的劇本及穩健的演員表演。這樣的創作方向,與諸多新編戲曲創作團隊,致力於嫁接風格極度相異的藝術體裁確實不同。這樣的創作進程當然需要持續發展,筆者則是希望接下來的作品,能再見到更多玩轉新編戲曲元素的加入。(劉祐誠)
10月
01
2021
總體來說,《花囤女》是一齣精緻細膩且富教育意義的客家戲,透過雙女主角的帶領與發展,不但為我們找到了一個對於時代的「借鏡」,更找到了一個對於時代的「致敬」。或許,我們在追尋「美滿」、追尋「良緣」的路上,在變與不變之間,在如意或不如意之間。然而,《花囤女》「兩玉相合為一玨」;「同根同枝,姐妹相依」,似乎透露著,我們是值得被愛的,而且,還有好多好多我們愛的故事,在等著我們。(李天群)
8月
31
2021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