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不代表存在《媒體入侵》
12月
16
2020
媒體入侵(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1次瀏覽
莊漢琳(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背身的椅子、置地麥克風、灰色大型充氣氣袋,開演前十五分鐘穿著純色、染製或拼接衣物的七位舞者陸續上台,安靜於原地感受當下的身體,逐漸加入滑行、小小不驚動的交談,場上緩緩流動起來。演前須知播放,上舞台背牆亮起即時投影,觀眾們好奇的腦袋沿著即時投影暗示的方向往後旋轉,一位舞者手持錄影機自觀眾席後方走下,緩速步上舞臺,彷彿電影《一一》中拍攝一顆顆後腦勺的洋洋說著:「你自己看不到,我給你看啊!」

音樂、燈光轉換後,黑暗中手電筒明示著錄影機應特寫的部位:嘴唇、手臂、腳趾、胸部、側臉⋯⋯,觀者目光在全幅的舞者流動與被擷取角度的即時投影裡來回選擇其觀看的方式。《觀看的方式》一書中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提出:「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在未能全面觀看時,個人已會從自身視角(鏡頭)產出了一套論述,再經由具備凝視者霸權的錄影機決定被觀看者的露出面向與詮釋後,事件的全貌便經過了數次的擷選難以客觀呈現,如同雙人段落內一名男舞者持錄影機試圖細膩不晃動地追蹤女舞者的面部表情,影像中女舞者冷靜的面容背後卻已是頭下腳上的風暴移動,而觀眾的目光卻往往本能地為閃爍的螢幕吸引。

編舞者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1980-)在《媒體入侵》中選用了三個極大的不規則灰、黑、金充氣氣袋為主要物件,氣袋不僅成為即時投影的投影面,在舞者奮力推動、騰躍氣袋以及被氣袋碾壓、捲入時,亦揭示了媒體作為載體之龐然存在與巨幅影響力,氣袋逾出舞臺讓觀眾席刮起一陣旋風的時刻,也產生了一股使觀者無法置身事外的迫近性,再次邀請觀眾成為事件的參與者。充氣的過程氣袋似擁有生命力般茁大,提供了如隔開現實的虛擬場域使舞者得以隱匿其後、藏身其中,或選擇自其中爬出再次以肉身存在,而更多時候虛擬場域直截地劃分了人們所處的場域、權力位置與觀看關係。

身體語彙的選擇,編舞者禁止舞者使用「學習過的動作」,舞者於即興時必須極有意識地感知自己與身體間的關係以防落入慣性,此創作方式也契合著舞作對於「感知」的探討,於是舞者用力地以肉身拍打地板,藉由疼痛感受自身的存有;極力地相互摩擦,努力記憶人與人之間尚存的熱度;奮力地舞動後厲聲吶喊:你有聽到我的心跳嗎?彷彿最後一次實實在在的脈動。

虛擬、現實與感知間交互作用的思索更在舞作中展開:看似映照現實的媒體卻往往缺乏溫度,看似建造虛構世界的劇場反而仰賴表演者的高度感知,而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媒體常不加思索依賴的我們,又剩下多少多少感受能力?因此編舞者在《媒體入侵》中置放訪談段落,藉由親近的席地而坐閒聊形式,讓舞者分享表演時對於感知觀察的自身經驗,同時即時投影在一位舞者的背部,她的虛擬影像如同代言者般言談、她的真實肉身亦訴說著。

在疫情衝擊、人與人難以靠近、隔著螢幕互動的當下,《媒體入侵》再次提醒了我們重啟對於社會、生活與自身的感知,以是方能存在。

《媒體入侵》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0/11/28 19: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結束獨舞後,舞者消失在舞台上,卻出現在即時投影裡並且不停地詢問:「你們有聽見我的心跳嗎?」,對我來說,這個片段反應了舞蹈藝術的當下性——舞蹈的迷人之處在於舞者當下所呈現的靈光,而一但離開了舞台、離開了當下的時空背景,就再也感受不到彼此之間的心跳了。(石汶欣)
12月
23
2020
在媒體入侵的當代,以影像作為中介的虛擬關係,已讓身體從此落入質疑。舞者緩步拍攝並播放身體影像的過程,因而是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反身模擬。肉身的存在,轉而成為鏡像期(mirror stage)的虛構幻影。影像化的主體,正在成形。(謝淳清)
12月
14
2020
即便台灣版的《媒體入侵》可能未觸及瑞典版欲深入的議題,但對臺灣觀眾而言,已經是大膽而直接地將視覺遊走在觸覺上。⋯⋯舞者們於此處展現了臺灣編舞作品少有的質地,那種戲稱為「很歐洲」的身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臺灣身體上依然成立,這或許印證了Marina於節目單的宣言⋯⋯(陳盈帆)
12月
04
2020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