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展演的關係美學《舞到巷弄》
9月
28
2023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81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作為序曲的日常

炎熱午後,在台南火車站圓環旁等著一小一時一班、前往公親寮的九路公車,邊等邊想著在地友人的提醒:「台南公車不一定會來唷!」不免戰戰兢兢,視線不敢移開站牌的電子資訊。然電子時刻表顯示九路從11分鐘抵達,變更成車班延誤,過一陣子又直接跳到下一班次的時刻。在想著是否要改搭計程車時,公車終於來了!即使晚了17分鐘,卻仍令人欣喜。

在都市久了,這樣未知的等待已成為某種陌生經驗,乘著小小的九路公車,看著窗外景物的流逝,也好奇著《舞到巷弄》的整體製作,而若不是為了看演出,我可能也不會有機會踏入此處。

一下車,即可看見清水寺廟埕前陳列的紅色圓桌,以及預備的熱鬧。正要報到之際,一輛3.5小貨車駛入廟埕,駕駛借用寺廟廣播銷售屏東來的萬巒豬腳,車上並兼賣著滷味;藍色的車邊,一位大姐等待著,待老闆剛回車旁,便碎念起他太晚到了,叫他手腳快些,等等演出就要開始了,需要清場!——這個插曲反成為演出的序曲,並揭示著不同的期待,既關於演出,也關於生活。

呼應的身體與家的想像

《舞到巷弄》演出範圍為清水寺旁至劉家古厝的街區。演出前20分鐘,觀眾可在此自由探索,而表演者也散落各處,進行著各自的行為展演。然而對比宅院與巷弄的空間敘事,表演者單獨的行為並不搶眼,也是想著等等演出開始就會看見了吧,於是花費了更多心思遊蕩探索。直到演出開始,才發現這些散落各地的發生僅是一期一會。因為《舞到巷弄》實為完整的舞蹈作品,共有六段在不同地點的舞蹈,由賴翠霜與蘇琬婷分責編舞,帶領觀眾自劉家古厝旁的廢墟空間開始,穿梭入古厝不同家戶的院埕與周邊巷弄、回到清水廟埕進行小型的吃食慶典。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第一站〈老靈魂的微笑〉從劉家古厝旁廢墟開始,在廢棄老屋前展演,將老屋的靈魂與看顧擬人化,並呈現工業化的拆遷進程。敲擊、堆疊等塊狀且碎片化的動作在多段舞蹈中都有出現,並結合身體的拼組形成畫面雕塑,給予視覺上的統合,卻也要求精準,提供素人表演者可以具體執行的詩意路徑。在前述表現上,第二站〈家的記憶〉於劉家古厝第二間院落演出,又加入各參演者對家的童年回憶,讓故事編織連結現場的三合院落、身體構築的家庭形象,與自身對家的想像,層層建築出家的各種可能。兩點間則以外地遊子返鄉,因為街區變化的問路尋途作為指引,邀請觀眾跟上其追尋的腳步。

當家的想像完成後,一名表演者在古厝第三間的柱上繫上紅棉線,由此一具體空間前往隔壁的第三間院落。表演者邊拉長著紅線,邊吟唸著門當戶對、期許夫妻同心作媒詩句。觀眾跟著象徵姻緣的紅線前進,走入第三站的〈盲婚〉現場,呈現過往農村婦女依憑媒妁之言而成婚的無奈處境。就此,主要的三位表演者以類操偶的方式舞蹈,並與在地「天子門生太平歌陣」合作,藉由太平歌娓娓道出心聲。尾段另四名表演者拿著紅包袱、提著行囊、持著紅燈籠、踩著紅鞋,繼象徵出嫁,也以此為契機帶領我們前往下一站。

穿梭巷弄,縫合敘事

移動的串場一樣有安排,藉由簡單的歌曲做氛圍轉換,也揭示地方的人情味與特產品,並銜接至網室下的空間,婦女相聚採收、整理紅蔥。這段的氣氛直接歡快,卻又有種日常的哀愁。下一站〈詩語〉則直接接續在巷弄間發生,從聲音開始,加上語言,甚至手語,由具體的情境到抽象的畫面。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手語,但確實構築出不同的畫面情境,手與身體的線條也和兩邊矮牆與窄小的行路切割出的空間線條相輝映,而將視線拉遠,則可見漸出的彩霞天光。

跟著舞者的移動,又回到廟埕,表演者在桌旁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魯麵也接續上桌。臺南人家有喜事便會打魯麵,表演者一邊介紹,我們一邊開動,魯麵內豐富的食材也是豐富的人情味。表演者們也在廟埕上跳起舞來,歡樂地以分享收尾。廟方甚至還贊助了煙火,繽紛喧囂了整個天際。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整體而言,《舞到巷弄》是個規劃縝密的作品,充分利用院落與街區空間進行展演,段落與段落間也都有串接的設計,完整作品的氛圍,並親密地與地方產生連結。移動過程中,在在感受到表演團隊與居民的融洽關係:公親里守望相助隊協助看顧觀眾的行進安全,里長也跟著隊伍移動,步履之間在在感受到地方的支持與投入。廟埕的辦桌有給里民的桌席,廟前的柑仔店也跟著在尾段一起看熱鬧。院落間的屋主也都自然地參與在地景中,〈家的記憶〉時,一位阿伯在門前沙發煮著茶,自在地在習慣地位置上觀察這場表演;〈盲婚〉段,行動不便的阿嬤也在自家廚房門口看著,看護陪伴在側,鼓勵著阿嬤起身靠近點看。表演時,生活也持續發生,兩者融洽地共存。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整體編排在素人、地方、空間等關鍵參與都掌握得宜,也讓前往與離開這場演出的每一個片刻,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表演得時空更綿延、作品禁得起回味。

《舞到巷弄》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3/09/17 17:00
地點|公親寮清水寺廟前廣場(台南市安南區公學路一段228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