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遺忘的時光物件《吉光片羽─聽房子在說話》
11月
30
2016
聽房子在說話(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9次瀏覽
石志如(特約評論人)

風塵僕僕夾帶著寒冷的濕度,從繁華的臺北市橫跨至嘉義的靜夜,這個委身在嘉義市西區的米克斯藝術中心,今晚成功媒合了一場戲劇與老屋的《吉光片羽》偶戲展演與一場在地「回嘉」洄游計劃講座《家在北緯23度半》。興許是空間的限制以及好奇心使然,這場僅容納不到四十位的觀眾席,觀眾年齡從幾位青年學子到多數擁有社會閱歷的面孔,年齡層結構偏高,似乎透露更多的期待。

《吉光片羽》善用老屋廚房畸零地的狹小空間,塑造一個符合偶戲的微型劇場空間,這齣以生於日據時期的阿嬤為主軸,兩位返家尋找阿嬤皮箱的第三代,無意間拾起阿嬤的回憶,背景音樂播著1930年代藝旦幼良演唱的台語發音《雪梅思君》,伴隨著廈門調琅琅上口,從一月唱至十二月,這樣苦心的等待道出阿嬤這輩子,最牽掛的哥哥與願意守護家庭的脈絡。製作群還特別為了此演出,拜訪嘉義在地兩位第二代長者,搭配第二段的光影戲,以錄音現聲播放,述說身為女人的認命與任份。而廚房凹凸鐵皮牆面與牆上的兩扇窗,時而閃爍著從屋外路燈下映入的矮樹叢影,隨風搖曳。這裡也是導演選擇投影的所在,隨著故事發展從日據時期的老舊結婚家族團體照片、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影片、阿嬤生病時眼中的窗外風景,除了寫實影像,還以枯葉、水流、樹影等隱喻生命的凋零與萬物的自然規則。鐵皮牆過渡著疊置的影像,多重混雜的時代性頓時從牆面溢出,一股不可承受之重瞬間渲染整個老屋,阿嬤的故事,是那時代所有女人的故事。

至此,老屋原始空間的廚房擺設、櫥窗、日式三翼吊扇、窗影、紅磚牆…,皆在導演細心觀察老屋的狀態後,呈現飽滿的物件與情感交流的歷時性。這是一場很有趣的物件聯結,從老屋的空間記憶、女人的廚房、阿嬤生命記憶的故事、在地耆老訪談錄音現聲,以及光影戲使用且已斑黃的牡丹花圖案床單,每個物件似乎不甘心被遺忘而努力展現它的氣質、它的時代,而最重要的靈魂人物阿嬤,是由兩位操偶師來完成的精緻詮釋。

不得不佩服淵源來自日本文樂的執頭偶,在飛人集社石佩玉導演手中,化身塑造為最具台灣女性身份─母親,操偶師透過細微的偶身肢體動作,將一個老人家內心的愛之責之心境、關懷眼神、洩氣鬱鬱之狀、猶豫、等待、無奈、妥協等等諸多樣態,從操偶師手中活出靈魂,走進觀者的內心,甚至超越演員的表現。除此耐人尋味的操偶技術,劇中兩位演員還得在角色與操偶師之間不斷轉換其身份,並透過阿嬤優遊於記事本中回憶的虛實之間,轉化實體(書本)的符碼,以多拉A夢時光機之姿,讓阿嬤走進時光之旅,回到過去。此處詮釋十分創新,不但脫離了偶戲常見的「戲臺」,更讓「偶」的展演有了無限拓展的想像。

《家在北緯23度半》是嘉義在地藝術家蔡明璇(留法戲劇博士)的劇本,2013年曾參與阮劇團的讀劇並出版。米克斯藝術中心的創立發想,便是來自長期醞釀「回嘉」計劃的屋主蔡明璇心中。她與先生高大衛(法籍漫畫家)在洄游計劃理念經營下,親身為老屋修繕。成立三年期間舉辦過困難生活節、電影放映會、新書發表會、單車環島義剪、漫畫展、旅人圖書館與聽房子在說話等,米克斯彌補了嘉義市缺乏多元展場空間,同時也為老屋重新燃起生命。

近十幾年台灣透過文化資產保護與文創產業的興起,以活化古蹟老舊空間,再造在地文化經濟脈動的流轉可能,重新燃起老屋生命的延續。這場以《聽房子在說話》的計劃案,在全國走七幢老屋、六座城市,舉辦十場次演出與十場在地講座,企圖將老屋的生命擺脫餐廳、咖啡廳或文創商店的舊思維。在這次計劃中,透過表演藝術深入劇場核心「人」的議題出發,將物件逐漸被遺棄、被遺忘的命運中,傳承人們以為早已遺忘的歷史,它們刻痕著它們的時代,也因它們的時代而有今日的繁華。這晚,明亮的月夜伴隨初冬的涼意,讓我思考著:我們這一輩人將留下什麼?或者我們有什麼值得留下?盼生命的片刻在時光軌跡中,化為美麗的蝶舞…。

《吉光片羽─聽房子在說話》

演出|飛人集社+米克斯在地講座
時間|2016/11/26 19:30
地點|米克斯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