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摺之內《地平面以下》(原版)
12月
03
2018
地平面以下(臺北藝術節提供/攝影黃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0次瀏覽
吳欣怡(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研究生)

垂直的屏幕與水平的舞台形成夾角,像在劇場裡打了一個巨大的摺,闢築了凹陷的特異時空。若以摺痕作為起始,其向上延伸面為扁平黑色影子的成像平面,即影子活動與變換之處;若朝前方延展,此面則為舞台,身著黑衣的舞者雙腳踩踏其上,緩緩而細碎地舞蹈著。於是,人與黑影同時被摺入這巨幅的凹摺中,沈靜的人與躁動的影子之間無聲地密語,《地平面以下》原版在如此空間佈置下,於焉開展。

經驗世界中的影子依附實體而生,影子的運動與變換,均來自實體賦予動能,它是被動的、無自身主導能力的,因其僅是由實體所映射而生的黑色輪廓。然而在《地平面以下》之中,影子與實體——人,兩者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翻轉。舞台上的舞者與影子不再是純粹、單向的映射關係,舞者緩慢地舞動,屏幕上的影子變得巨大,影子不僅放大了舞者體積,同時亦放大了指尖輕觸、手勢的開闔與揮動等諸多森細動作;在舞者踉蹌伏地之際,影子亦同時失足,卻潰散、裂分為無數匍匐的「我」;當舞台上僅一位舞者時,屏幕卻出現另一位舞者的影子與之共舞,然而又隨即消散。

在此,舞者成為了現實世界中人的表象,而影子不再是反映表象,影子之所以無限裂分、碎化,甚至與不存在實體對應的影子相互擁抱,即代表著其所呈顯的是一個意識空間,迥異於表象活動的內在空間,影子的變換形同人的意識流動、深層記憶,甚至心之所繫。舞者與影子在此發生了主客翻轉,影子不再是主體的附屬,相反地,影子成為了內在自我主體,舞者則成為受制於現實世界而表現謹慎、滯慢的外在客體。影子躁動不安,舞者卻沉靜緩慢,在兩相矛盾對照之下,呈顯了外在的節制,以及遭受節制的內在之中,那被壓抑卻仍浮動的巨大孤寂與痛楚。透過影子純然的黑色輪廓展現,細節褪去,得以看清人體的形狀、指尖的弧度,與步伐的速度,在細微的顫動之間,刻畫著纖纖毫毫的情緒、情感波動。而在影子的來去與變換中,則注入了時間,一個過去、已然消逝、無從抵達,僅存在於意識中的記憶之流,在此與舞者存在的現前時間斷裂開來。

在這個凹摺時空裡,除了置入影子與舞者間的虛實互照之外,並以銳利的槍響與聲光,粗劣地劃破這個內在意識空間,緊接著,戰爭相關的影像連播穿插其間,舞者抱著小狗玩偶孤獨地把玩【1】。在此刻,原來內在出發之「我」,摺入了議題之境,前段所形構的內外在平行而矛盾的個體,在此出現了直接的對應,其所訴說的並非泛指眾生群相,而是直指戰亂中流離失所的靈魂,其已在現實中死亡與缺席,然而卻化為影子於凹摺中重新在場,再次現身於倖存者的意識之中。而貫穿整體的悠揚聲樂如聖歌一般,將這些傷害再次娓娓道來,苦痛一一攤展,平滑高亢的聲線將粗糙的痛楚輕輕撫平。《地平面以下》如同在廣闊無際的世界裡,仔細而慎重地摺起一角,這個凹摺被放大於劇場之中,形成虛實交錯的特異時空,以趨近悼念的方式細細訴說著。

註釋

1、在演後座談中,黃翊展示了一張戰地攝影,照片裡一位小男孩抱著小狗玩偶獨自坐在瓦礫堆中,因此在舞作裡製作了擁有同樣形體的小狗玩偶加入舞蹈之中。

《地平面以下》

演出|黃翊工作室+、日本 黑川良一
時間|2018/10/21 14:30
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自我認知、劇場抽象形式、影像與實體的身體性表演,以及關注社會普世價值的高度批判,透過雙重性鏡像的語言折射,浮現一種離身的虛擬美感。(石志如)
11月
05
2018
透過科技的精緻設計與虛實影像的交錯,黃翊描繪出亡靈的造訪與飄逝,突破了舞台上描寫人生/生命的限制。他讓我們看見了亡靈的存在,生者的渴望,與生命最深刻的愛。(杜秀娟)
10月
30
2018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