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樹見林的相對論《深林》
12月
12
2023
深林(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2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一名又一名探險者裝束的人,手持適度光源從右舞台走向左舞台,隨著光暈泛明一些紅布蓋頭的人體靜象,流淌成一段深入某處的鏡框蒙太奇。直白扼要的手法破題,陌生了那些看似與臺灣民俗連結的紅布和明暗交錯中肢體位移的路徑,不斷被暗示『這是無人熟悉的』、『不為人知的』窺視和揭露,在開場便巧妙建立出一個疏離的、相對的、非我族群意識的表演主體⋯」

——我是這樣想的,應該也許可能是這樣想的。

試圖發現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以「腳譜」治孤新族裔的想像,在歷史文化脈絡下顯然有其力有未逮的短板。建基於海島生態的地緣關係,經歷各種政權更迭下,不斷被洗刷、褪色甚至失落的原始祭儀,已然淹沒在時間洪流內。那此種新族裔式的想像,能從各個原住民族破碎文化中拾遺與拼湊後茁壯、成型嗎?

非常見節奏的步伐、低吟繚繞的喉音、紅布掩面的輪廓,搭配擺盪的律動、清脆的呼吸聲、類型化的調度,交織雜揉散發著某種無以名狀的原始氣息,同時描繪了一幅自然與山林幽微細膩的恐懼。然而,一切看似完備之後,卻遲遲沒辦法繼續往未知的深處走去。談及原初,卻少了出神(trance)至生命本質與自然敬畏的狂喜和顫慄;談及離散,卻也少了明確指向的根源和軌跡;談及族裔,卻不見多元不羈的姿態和勇敢冒進的勇氣。最後有限的六十分鐘,無法有效展延,只剩下前述種種排除性的、去中心化的元素,不斷迴圈。

原住民一詞,本身的定義即為相對於外來族群的反向特定族裔,其思考脈絡背後是另一種低頭於權威的論述——猶如東方的定義為非西方,而不是地理上、文化上、歷史上對於自身的認同,時下更甚有「都市原住民」的分類,但這些越發相對、排他的分野,對於族群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益處為何?對於少數民族還要相對剝奪嗎?書寫至此,我也不禁反省所有論述,是不是也太過漢人中心?

Watan Tsui 的創作理念,讓我不禁想起諸多劇場前輩當初的實驗浪潮,無論是溯源還是開創,走出未來的同時也都知曉理解過去的必要。許多創作者正在開拓劇場的廣闊,投身深林也好、窮盡汪洋也好,也許我們應該正視且相信自身族群,而不是透過排除他人定義的、逆東方主義的卑微反邏輯劃地自限。我們的身體是什麼?又或者人的本質是什麼?每個當代的叩問絕非虛妄無意義,但無論何種形式、何種跨域,需要真正看見並接納不同個體,真正對話、理解、探究與發展才能找到屬於臺灣人不分族群、主體的新族裔。

《深林》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3/11/23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評論人李宗興在《深林》的評論中所提出的關於「純粹」與「不純粹」的提問,其實頗為令人費解,該篇評論的批判包含「創作者的反應似乎努力說服觀眾《深林》是絕對純粹的原民作品,似乎有任何其他族群相關的詮釋可能,都是種污染。」⋯⋯李宗興的論述確實值得所有創作者們反思,但在「純粹」與「不純粹」的設問前提上,我認為存在著奠基於生命經驗上的誤區⋯⋯(盧宏文)
9月
21
2020
筆者認為如果能進一步思考此非人者形象在創作與舞者工作中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反應出的「不純粹」原民想像,更能深刻凸顯「當代原民」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各種思考與可能生產的意義。(李宗興)
8月
26
2020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