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後」與「之後」?《舞|台》
9月
11
2012
舞 | 台(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0次瀏覽
李時雍

Pina Bausch的《交際場》,舞台兩側或後橫列一長排座椅,革履洋裝的紳士男女分坐兩旁,以中央為舞池,往來上演一場場的關係交際。倘使Pina係藉此秩序合宜與滑稽突梯的身體之間,暴露社會性的和個人底層情感慾望的矛盾間隙,三十舞蹈劇場《舞|台》在援用《交際場》的框架形式和視覺意象之際,將原作中,對於社會性身體的真偽提問,轉引成了對台前台後表演性身體不同剖面的展示。

對編舞者吳碧容而言,這隻舞作或就是其劇場美學、舞蹈身體,以至生命歷程的階段對話和彙整:「將近兩年的時間構思,同時經歷婚姻、懷孕、生產的過程,終於瞭解到『舞台』不只在劇場,也在生活的處所。」如同標題當中的分隔符號「|」,有意藉「舞台」分界的拆解,對「舞台」重又進行概念的界定;大量後設手法,從序場擬仿《交際場》戳頭捏嘴隊伍行經上台後,接續令舞者現身陳述,除了與過往演出舞作如《膚演宣言》展開對話(第2段),透過影像和象徵意味十足的動作設計(第3段,舞者們身著黑白條紋囚服,在滿牆面理論詞語的流光前,頭頂著書本艱難行走)對劇場理論提出疑問,也透過排練現場的工作過程與偶發的衝突,展示舞台的之內與之外構成種種(第5段)。

動作上,延續了三十過去如〈伸展台〉、〈運動場〉以來所擅長以戲劇情境,展現身體的殊異動態,例如男舞者將女舞者(李維倫)以揹巾倒掛懸吊的雙人(第4段),呈現傷痛經驗的段落中,舞者手架拐杖改變的足部重心,延伸而僵直的手位線條(第6段)。吳碧容更進一步深具企圖地試以影像,或所謂雲端概念的引用,設計了一段客席舞者蘇安莉的solo,及一段由吳義芳在現場,邀請余承婕、黃旭徽(9/8晚場)等舞者分處螢幕遠端,三個平台的同步共舞。「|」成為連結的「─」,嘗試超越舞台分界;然而在呈現上,卻無法處理舞蹈身體與影像身體之間動態情緒上的平衡,身體在影像化的放大、暫留,鏡位截取和剪接中,易被覆蓋而過。

《舞|台》一作,展現了創作者論述(反論述)的敏銳和企圖,卻未能精準成其規模,每個段落僅只停留在提問的表層,致使所能發展的動作重覆性過高,尤以第三段〈那些劇場裡的理論名言〉為例(相較下,舞者維倫被倒懸的〈兩端〉則展現了最富想像的段落,尤以開場幽黯光線中猶未見揹巾時,身體展現飄浮半空如立時般延展和控制的魔幻片刻); 解構的、後設的形式設計(又如Pina Bausch舞蹈劇場的拼貼挪用,或又如橫跨場中的巨大極簡造型框架)也未見引入有新的觀看視角。

於是,當舞台被拆解、被超越了的之後,什麼將是我們所能勾勒與想像的「後」台?既是空間上的舞台之「後」,亦是時間上的舞台「之後」?或許,除了感性的回到如同創作者所謂「生活的處所」的答覆之外,必然是更需持續而困難被提出的一個關於劇場藝術的問題。

《舞|台》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2/09/0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