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的權衡《看瓜別‧後》
12月
29
2020
看瓜別‧後(臺灣京崑劇團提供/攝影梁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9次瀏覽
張美瑤(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看瓜別‧後》以《白兔記》為底本,但有別於傳統戲曲的版本,此劇在「瓜」上作文章──瓜園是劉知遠和李三娘各自領略天命之所,並以瓜瓞綿綿、偷瓜求子的隱喻,鋪衍古代婦人的生命情境,對比現今社會少子化,許多不孕夫妻費盡千辛萬苦為求一子,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劇中劉知遠(趙揚強飾)大戰瓜精、瓜果,武打場面活潑生動、詼諧逗趣,而瓜果色彩鮮豔、模樣質樸蠢笨、造型可愛,很適合兒童欣賞,從其服裝造型設計來講,也是一大特色。

《看瓜別‧後》中李三娘(朱民玲飾)咬臍產子,為保兒子性命割愛襁褓中的咬臍郎,夫離子散後獨守瓜園,回溯前塵天倫之樂沉埋在遠方的烽火裡,三娘這一生恍然如夢。飾演的朱民玲嗓音清脆清亮,唱腔功力深厚具有穿透力,演來絲絲入扣,餘音繞樑。古人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無論是竇老(黃昶然飾)的甩髯功,還是咬臍郎(廖亮慈飾)的趟馬,在在顯現京劇演員紮實的基本功,而戲曲要看的就是演員的「唱、唸、做、打」,《看瓜別‧後》的表演均有到位。特別是朱民玲的唱功了得,依字行腔的轉韻之美,更增添這部戲的精緻度,提高了可看性。

《看瓜別‧後》的結局是,當咬臍郎率領兵卒,追著中箭的白兔,一路往沙陀村走來的時候,李三娘在井邊睡著,醒來後回溯前塵,竟是做了一場夢而已!這樣的結束卻讓筆者無法適應,當字幕打出「劇終」時更是錯愕!覺得看戲的情緒沒有得到解決,就像是學鋼琴的人,只彈音階,沒有彈終止式,整個音樂性也沒有得到解決,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白兔記》是劉知遠、李三娘、咬臍郎三人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導致《看瓜別‧後》令人落寞──我認為,《看瓜別‧後》加入劉知遠大戰瓜精,和李三娘化身喜娘,領著村婦們入園摸瓜求子,這兩場戲佔據太多篇幅;原以為是為了後面的大團圓鋪梗,因為剛好可以呼應瓜瓞綿綿的意象,結果好不容易鋪好的梗,卻硬生生被截斷,甚是可惜。最後,李三娘恍然如夢,雙袖垂地背對觀眾,但傳統戲曲表演的放下水袖往往代表鬼魂,於是李三娘的放下水袖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看了節目單才知曉編劇的用意,《看瓜別‧後》是接近半本改編、半本新寫──當李三娘做著絕望的夢,她那才脫母胎便離母懷的咬臍兒,英武地追趕一隻神秘的帶箭白兔,從千里之外朝她奔馳過來,「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便能從李三娘身上得到應證。於是,結局的開放性也就就留待觀眾自行解讀,若是此想,應該就能稍稍釋懷。當代戲曲往往流行改編或是新編,因為想要吸引更多觀眾進戲院來看戲;可是,筆者認為在改編或是新編之餘,是不是也要固守傳統?也不要為了改編或是新編而顛覆傳統,不然會連原有的觀眾也流失掉了,同時也有保存與傳承的必要性,這一點真的需要有心做戲曲創新的人三思。

《看瓜別‧後》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20/11/2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演藝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但好端端一齣京劇何以在此完全溢出了自我敘寫風格,產生如此怪奇的跳躍?令人驚詫的是演出在此便戛然告終,井邊相會後何以就不被納入「別後」範疇,徒留觀眾疑惑滿懷。創作者在書案燈前固然可以縱情馳騁意念,搬上舞台的製作難道也可如此恣意任性?(劉美芳)
12月
07
2020
儘管此次的改編無論在劇情安排或舞台表演上都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豐富的劇情轉折、舞台畫面的充分運用與燈光的配合,讓初次觀看戲曲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當家小生孫翠鳳則承擔了戲曲的傳統表演形式,讓老戲迷們有充分的觀戲享受。整場表演下來觀眾的掌聲、歡呼聲和叫好聲從未間斷,足見此戲在娛樂性方面的傑出表現、觀眾對於此戲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5月
15
2024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