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來點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11月
11
2021
#是否(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5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或許,舞蹈並不是要告訴對方自己的特別,而只是一個有故事的人,與另一個有故事的人相互對話而已。

時隔兩年的舊作重演,時序上說起來不長不短,但在布拉瑞揚本人於謝幕出場【1】提到過,最初的《#是否》首次發表,隨即便收到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巡演邀請,當時他的回覆是拒絕的,似乎像是一罈陳酒的精釀還不到期,卻不得不開封宴客般地彆扭羞澀。相對應的原舞者王傑也有另一個提問,「我可以不要再跳這支舞了嗎?太痛苦了。」【2】

這緣起於《#是否》的演出不僅僅流於形式,在每一個布拉瑞揚安排的橋段當中,舞者自然又或許必然地要將真實的一面傾訴給他者——此處的「他者」未必是觀眾,也可能是久久與創傷共處的表演者本人。「重要的不是跳舞,而是能在跳舞中被治癒」,於是在隔年的咀嚼與消化過後,王傑本人也跟編舞家說:「老師,我可以演了!」此處,筆者認為多少華麗深邃的文字詞彙與舞蹈編排,都在在比不上這一瞬間的怦然心動,而這正是來自於台東的布拉瑞揚舞團的魅力——不在於跳舞,而是他們對每一個人、每一議題的關切與關心。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3】

不知是否受到以色列舞蹈家Ohad Naharin作品《Naharin’s Virus》影響,又或者是向德國已故舞蹈家Pina Bausch 致敬,筆者一走進中劇院時,便對舞台上一面龐然的巨牆感到無比親切。牆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文字與人形塗鴉,看似漫不經心的嬉鬧,但「我不好」、「你快樂所以我快樂」、「Yes,NO」等細碎情緒的文字,還是能被第四面牆的我們收集作為線索,進而提前進入演出。作品開場一如《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報幕,舞團採用了自己的方式來提醒觀眾演前須知。這樣的選擇有利有弊,但在音樂設計兼舞者的曾志浩熱情處理下,卻隱約建立起《#是否》應有的風格與態度,即便有些許尷尬卻也防衛得固若金湯,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有些吸引力。

在過去《#是否》首演的評論中,已有評論人針對作品的政治性、真實感以及憤怒情緒三種角度切入去評估其潛力與能量;此處,筆者希望能繼承觀看完《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經驗,【4】描繪所觀察到的幾個小地方。

譬如殘酷劇場的印象:一般而言,殘酷劇場的內涵是一種情緒與氛圍,演出者捨棄文本且使用大量的感官肢體音響,在儀式性的過程當中揭開觀眾表層情緒內的真實與甚至癲狂。在布拉瑞楊的編排中,殘酷劇場應該不是他的本意,但舞者賴翰祥身穿高跟鞋與近乎赤裸地使用金屬搖滾音調,哼唱著蔡依林本應甜美誘惑的創作組曲,以及無來由地痛罵另一方(第四面牆)貪婪、不要臉等字句,這樣的攻擊性言語綜合孔柏元穿裙子與在牆角的被霸凌、曾志浩手上迷你大聲公的警報聲和朱雨航自打巴掌的片段畫面,諸般對身分認同、社會正義、個人情緒(家庭關係)的揭露,雖是雜亂,卻亂的相當平衡。一定時間長度上的不舒適下,足以讓他者在其中擷取更有共鳴的片段並於腦海中迴旋。

此外,一如「巴卡路耐」的訓練儀式,挑戰舞者歌舞極限的過程絕非一般投幣式KTV消費族群會做的事情,卻也體現了在此一空間中的瘋狂與丟擲,生命的死有很多種形式,累死也是一種,在汗水、疲累與痛苦中重生。筆者認為當晚的部分觀眾與舞者,都可能在此過程中接受了程度上的洗鍊與洗禮。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並不全然如編舞家本人都是科班出生,其中舞者奧宇.巴萬、賴翰祥兩人更是去年舞團台下的觀眾;然而這樣的組成成分對於布拉瑞揚的創作來說,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相反地提供了創作者本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身體以外的可能,可能更多關於生活層面,之於生命的誠實。

台灣教育體系下的科班學生便相當有用,但是在肢體以外的勇敢,有時會有制約般的束縛感,相反地一連《拉歌》、《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中興路二段191號》線上演出與《#是否》,似曾相似的大風吹與訓練儀式等編排,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感染力,或許沒有了大量技術,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創作者與舞者多方面對所謂「藝術」的態度,並且以人為本,有故事的觀眾更能予以有故事的舞者們情感上的反饋與反省。

今晚我想來點布拉瑞揚與《#是否》

雖然沒有足夠的立論可以作為基礎,但筆者認為一場成功的演出取決於觀眾離開劇場之後,能夠帶走多少東西,並在某些特例下,也可能像是近期共享經濟的消費體驗般,食用完之後僅僅只是獲得一種舒適感,卻未必是過於複雜又或是意義深遠的文化體驗。一如我們會與充滿罪惡感的炸雞事後和解,在觀看完《#是否》與舞者的生命經驗後,或許也會是觀眾與一種自我的相互協調,而非對某件事情無窮無盡的勒索與追究。舞者曾志浩曾說:「想哭的時候,我們就大聲哭,但哭完以後記得笑一個。」其實可能引發我們哭泣的癥結點仍在,但是否,我們都還能正向勇敢地活下去才是重點。

註釋

1、布拉瑞楊在演出結束後會一一介紹舞者,同時將行政交代的注意事項等進行說明,演出當晚,布拉瑞楊更脫稿介紹來賓,包含奧運國手郭婞淳、楊勇緯等人。

2、引用於2021年節目冊內容,編舞家談《#是否》。

3、引用於已故德國舞蹈家Pina Bausch名言:「跳舞吧!舞吧!否則我們就要迷失了。」

4、此處按照舞團的創作時序,《#是否》的完成先於《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而本文的觀看時序則是延續上回觀看《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經驗,而後承繼《#是否》的再演觀察,在此特別說明。。

《#是否》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1/10/29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是否》主旨鮮明,藝術手法圓熟,是布拉瑞揚舞團成立於台東以來,最優異的作品。其極富潛力,通俗文化直接轉化為當代批判語言,雖說布拉還是溫柔,結尾還是給予希望,不管是不是蘇芮唱的《是否》,還是總結於結束曲舒米恩創作的《我在那邊唱》,悲傷、歡樂都好,生命的「流」將繼續移動,每個人都必有每個人的樣態方向。(紀慧玲)
5月
30
2019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