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漫遊各地的旅人《森林漫遊-二胡擊樂跨界二人組》
5月
09
2019
森林漫遊-二胡擊樂跨界二人組(雲樹雅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0次瀏覽
王亭又(高中教師)

在友人的推薦下,首次來到塩旅社聆賞表演,此次演出是沙龍音樂會,由雲樹雅集主辦。雲樹雅集創立於2014年,名字源於杜甫的「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樂團主要是致力於跨界、即興的創作。於我所熟悉的國樂演奏,更增添了些多元與趣味。各在台北、台中、雲林、高雄等地巡演,我所參與的是高雄場。

整場演出由王瀅絜與張幼欣兩位音樂家所串綰。

首先演出的是二胡名曲《空山鳥語》,以胡琴模擬鳥鳴,來詮釋王維「空山不見人,但問人語響」的情境。擊樂的運用使得曲子更有現代感,最後的水鳥笛更有點睛之效。

《二胡旅程》則是以四首曲子,用音樂來描繪各地不同的風情。開頭由手鼓與二胡交織出新疆的景色,塔什庫爾干的陽光熱情而艷麗;接著雲南的曲調將我們帶到了西南邊境,人們正歡舞歌唱;隨即是江南的春色,木魚以及響銅樂器點綴著柔情溫婉的謳歌;最後熟悉的阿美族舞曲,在躍動的鼓聲下,更宛如置身於豐年祭的現場。

《遇見非洲》與《木琴的迴響》以擊樂家張幼欣為主,由於演奏家是原住民,因此在音樂上運用了許多傳統的古調及相關素材。《遇見非洲》是使用了迦納原住民的《祈雨歌》,並串聯泰雅的《歡樂歌》,演出配合著二胡的旋律加上觀眾共同唱著《歡樂歌》,音樂的兼容也因此完成。《木琴的迴響》先以獵首笛蒼茫的旋律揭幕,太魯閣木琴與二胡相互唱和,最後在鼓聲與二胡演奏家引領全體觀眾的跳著傳統舞蹈下結束,演奏與聆者的連結也愈加緊密。

上半場的音樂以改編居多,下半場則是創新與即興為主。《神秘之舞》是胡琴與手鼓、鈴鼓的對唱,音樂家訴說著在國外學習音樂的歷程,曲子展現出樂者的閱歷以及豐饒。接著是由二胡、擊樂與澳洲古樂器didgeridoo的即興。負責演出didgeridoo的大恭,也是野漫空間的負責人。初聞didgeridoo的聲響大為驚奇,如此廣袤無垠的聲響,很適合出現於太空之中。三者以樂器彼此對話,各自展現自己又彼此相應相和,實在是印證了「得意已忘言」的情境,使人不由得在在感到驚豔。演出結束音樂已然成章,使人低迴。最後則是熱情奔放的《賽馬》作結,完成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一直以來,我都以聆賞傳統戲曲與國樂較多。欣賞完此次演出,讓人不禁驚嘆原來國樂有如此的延展性,跨界音樂是如此有趣。在音樂家精湛技藝的展現,使人更期待嗣後的發展會有如何的成果。雖然仍有白璧微瑕之處,如小空間展演易被干擾,或如無法觀賞到細部的演奏過程,但與觀眾的互動,無論是在《遇見非洲》的呼應或《木琴的迴響》大家一起跳的舞步,都使得音樂不再只是靜態,更有了動態的回饋。雲樹未來音樂的樣貌與風采相信會有更多知音能夠共賞。

《森林漫遊-二胡擊樂跨界二人組》

演出|雲樹雅集(王瀅絜、張幼欣)、大恭
時間|2019/04/28 19:30
地點|高雄塩旅大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