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敲響《真•功夫》
12月
05
2019
真·功夫(桃園市國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9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隨著世代的改變與觀眾口味的多元化,作曲家們紛紛在作品裡別出心裁進行改變,此場音樂會帶給聽眾傳統與現代兼具的吹打音樂會,聆聽傳統樂曲如何改編、賦予現代吹打樂全新樂章。

何謂吹打樂?自遠古時代吹打音樂出現於宮廷奏樂、軍樂慶典儀式、戲曲表演(例如:京劇、歌仔戲、崑曲)也因為吹打音樂是於不同形式的表演場域,其音樂型態各具特色,讓人們經常於民間節慶中聽見鑼鼓喧囂且熱鬧十足的吹打樂。

以發揚、延續、傳承、改編,並提升民族藝術文化水準及培育傳統音樂素養為主旨的桃園市國樂團【1】於2019年策劃了三場音樂會,分別以樂器的材質為主軸──「拉弦」、「彈撥」、「吹打」,三場專題音樂會透過不同形制的樂器結合,創作出許多具有傳統風格卻具時代特色的吹打音樂。

本場音樂會在曲目安排上,大力推廣了年輕一代的音樂家作品,例如:徐瑋廷《藍調》、林心蘋《First time》、徐瑋廷《行酒》、李博禪《功夫》、Per Andreasson《Tinplay》(擊樂四重奏)。每首樂曲各自考驗著演奏者對曲目的想像以及對中西音樂音樂語彙的熟練度,並挑戰演奏員之間相互合作的理解與詮釋能力。

真·功夫(桃園市國樂團提供)

開頭曲目《藍調》是一首結合傳統北管及爵士音樂的現代國樂作品,並以嗩吶重奏為主的方式表現。一開始以傳統北管曲牌【萬年歡】為主題做四部旋律的交疊,引導出北管音樂的風貌。第二段仿傳統語法做旋律創作,亦結合爵士藍調音階為素材,並以競奏和合奏方式對話。編制為嗩吶、笛、笙與打擊樂,樂隊打擊部分十分細膩地掌握表現出北管曲調特有的力度和性格,但在間奏又能迅速地調整好樂器的狀態,完成演奏,可見其演奏功力和經驗非常之深厚,惟較可惜的是當天傳統中國鼓的顆粒感很模糊,拍點下得不清楚;北管和爵士樂兩種中西樂種融合在一起,是一種蠻創新的手法,但是爵士樂和北管的主要特色在於演奏者間的即興能力默契,當天演出很制式化,有點失去了曲風的味道。

Per Andreasson《Tinplay》是一首西洋打擊樂曲,國外有很多演奏這首曲子的演奏家們,會準備很多高低音西洋鈸配器,在鼓的部分甚至會用爵士鼓演奏,很自由的配器方式,當天演奏家們把西洋鈸的配器部分改成雲鑼,有一些西洋大鼓改成中國鼓,演奏家們當天演奏將中國大鼓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打鼓框、打鼓邊、刮骨邊、雙擊、壓擊、悶擊和滾奏等演奏方法融入在曲目裡,將大鼓低沉深厚,鼓邊聲音清脆堅實;由鼓中心到邊緣各圈不同的音色表現得十分細緻。再運用雲鑼的鐵的材質,襯托整首樂段,在最後三位演奏者在鑼鼓齊鳴的震撼聲響中畫下熱鬧的句點,聽覺上有一種微妙感。樂曲間在固定從西洋樂器配置改變成傳統樂器,改編制後並在中間穿插即興片段,聲響上的呈現與原曲之間的差異性,曲風帶著一點國樂風味,增添了曲目的趣味性。

《功夫》的作曲家李博禪想傳達「功夫」既有剛強威武的外在形象,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而音樂亦是門功夫,作曲者即藉由功夫與音樂這些共同點做為發想,創作了這首民族吹打樂作品。以這首曲子為例,從編制、樂器使用樂段間有動機上的呼應,風格上也十分不同。在有旋律線條的段落中,從一條單旋律線條,藉由不同的樂器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煥發出細膩的色彩;在第二樂段中,領奏樂器打擊精彩的炫技與樂團氣象萬千的迷離氛圍彼此呼應。這個樂章本質上仍然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清晰、重細節的做了一次優異的演奏。

綜觀桃園市國樂團近年音樂會展演,演奏多元呈現,筆者從今年三月開始聆聽《神女─阮玲玉》默片音樂會、五月邀請全國音樂比賽優秀團隊合作演出《芽綠迎風》音樂會、七月桃園國樂節《繁花盛開》開幕音樂會與小提琴家曾宇謙協奏《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持續地在各大學校教育推廣。由此可看出樂團持續地挑戰與精進對國樂曲目,也推廣教育與鼓勵新生代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創作。


註釋

1、桃園市國樂團,簡稱桃市國。2016年成立,為目前台灣最年輕的職業樂團。

《真•功夫》

演出|桃園市國樂團
時間|2019/10/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