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近期,關於轉型正義劇場作品引起的一波論戰,或以為是左翼批評對台灣轉型正義工程的不滿,並反噬為小劇場批判精神的自傷。然而,解嚴以降,政治與美學上的開放,小劇場從早期泛政治的批判位置,到民主化後重新尋找政治身分認同的路上,轉型正義戲劇作品不僅藉以回顧台灣歷史,更因涉及史觀及美學手段,讓小劇場在其政治能動性上,揭露了小劇場內部政治意識與美學分歧,在時間向度上,也向社會自證了解嚴後台灣當代劇場尋找批判位置的脈絡。本專題從轉型正義劇作批評語境、左翼史觀及其戲劇、小劇場運動的政治動能及政治性,試圖為讀者分析爭論帶來的批判思考,並期許相互同理,作為共同前進的文化動力。
文 / 紀慧玲
策劃:紀慧玲
編輯協力:宋柏成、羅倩、蔡常湧
作者:簡韋樵、吳思鋒、羅皓名
圖片提供(依刊登序):再拒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