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台灣兒童劇場觀察
2月
16
2012
紙風車319鄉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06次瀏覽
謝鴻文

一、

台灣兒童劇場自從1980年代以後逐步成熟,當下,每年各劇團的演出、活動均可謂蓬勃,但長久以來,評論與研究都對兒童劇場冷落漠視。

2011年,建國一百年,「表演藝術評論台」的設立期許可以成為改變評論生態的一個轉捩點,那麼這篇年度台灣兒童劇場觀察報告,我希望它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可以喚起更多劇場界、學術界人士關注兒童劇場存在但久被忽視的事實,往後希望也能看見更多相關的評論與研究出現。

二、

言歸正傳,先談2011年台灣兒童劇場重要的演出概況。

趕上建國百年的熱潮,如果兒童劇團在國慶前的10月7日推出《百年咕咕雞》應景。這齣戲號稱找來作家張大春擔任編劇顧問,可是張大春似乎未對此劇產生太大的化學變化,這齣號稱台灣罕見的史詩兒童劇,有極宏大的企圖心,想重現浩繁歷史;然而,戲前半段幾乎都與政治有關,革命、建國、戰爭,是動盪的大時代寫照,戲後半段,則是從政治跳到社會民生、教育作主軸,下半場每一樁事件的邏輯銜接不夠緊密,充滿隨心所欲之感。整齣戲長達三小時,算創了台灣兒童劇空前的紀錄,可是在這麼長的篇幅裡,最後展現的就像是跑馬燈一般,只看見一群演員不停換裝變貌,匆忙演完一場接下一場而已!

這一年如果兒童劇團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大小型的演出不間斷,《祕密花園》、《舅舅的閣樓》、《流浪狗之歌》、《故事大盜》等戲,其中有公益性質的,也有售票演出的,《祕密花園》更創下四年內三度在大劇場重演,而且賣座不惡的好成績。如果兒童劇團從2000年成立至今,靠著「水果奶奶」趙自強的個人魅力奠定名聲,走至今已是後來居上,壓過諸多比它早成立的兒童劇團,和九歌兒童劇團、紙風車劇團形成三強鼎立的局勢。

相較於如果兒童劇團像滾雪球般愈來愈壯大,邁向25週年的九歌兒童劇團,雖然各地演出場次也不遑多讓,但他們近幾年更透過國際合作,希望為台灣的兒童劇創作帶來新思維的刺激。

11月11日起,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首演的《遊.戲 狂想曲》,和克羅埃西亞的Mala Scena劇團合作,伊維察‧西米奇(Ivica Šimic)執導,係根據伊維察‧西米奇2006年創作的《Parachutists or On the Art of Falling》改編而成。這齣戲打破了兒童戲劇主流有完整故事敘述的模式,採用非語言的舞蹈、肢體、雜耍和小丑默劇為演出形式,整場演出的道具就是一個立方體,所有加諸其上的物件變化,充滿新奇想像;一男一女兩個演員,進入立方體之後,也進入了對彼此的探索、互動,從陌生演變成親密玩在一起,即使那立方體有框界,但也無礙於情感的交流。九歌兒童劇團這一年除了《遊.戲狂想曲》之外,也有《東郭、獵人、狼》、《判官審石頭》兩齣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長演不衰的經典舊作持續在各縣市舉辦的藝術節、慈善公益活動或校園進行演出。

紙風車劇團2011年7、8月間重新推出舊作《雞城故事》,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演出,票房依舊犀利亮眼。《雞城故事》猶如兒童版的《西城故事》,更像童話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兩個雞家族本來勢不兩立,但因為一樁愛情事件,兩家族疏離與仇恨的籓籬消毀了。全場歌舞熱鬧華麗,保有紙風車劇團的特色。

這一年,對紙風車劇團、對台灣的兒童劇場發展、對台灣的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12月3日在新北市萬里圓滿完成了!2006年12月24日從宜蘭員山出發,這場浩大的兒童藝術工程,因吳念真、柯一正、林錦昌、李永豐等人的起心動念,希望縮短藝術的城鄉差距,在「讓風吹動迎風向前走」的理念支持下,透過民間個人、企業團體的捐贈奉獻,以及無數志工的參與協助,卯足全力陪孩子走這藝術的第一哩路,幾乎所有台灣的孩子,都參與見證了這場台灣兒童戲劇史上空前的行動,笑聲、感動綿延,最初目標期望孩子在藝術欣賞中激發培養「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能力是否會落實成真,我們就靜待來日開花結果的時刻吧!

前述三大兒童劇團之外,偶偶偶劇團也是愈來愈穩健茁壯,而且在偶的創造運用上活潑多變。2011年,偶偶偶劇團銳意革心的在6月推出《後院的奇幻王國》,11月推出《五色石的秘密》,12月推出《布可思意的世界》三齣新作,分別以衣物、紙和布為主要創作材料,除了《五色石的秘密》是根據女媧補天的神話發想而有較完整的故事敘述之外,其餘兩齣戲幾乎接近無聲啞劇,純任演員藉由衣物和布,演繹出充滿有趣奇想的情境。

2010年,從美國東密西根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研究所與美國蒙大拿大學戲劇研究所拿到雙碩士學位的呂毅新,學成歸國後在故鄉台南成立影響‧新劇場,醞釀多時,直到2011年12月18日推出第一號首演於台南誠品長榮店的《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這亦是一齣從神話找尋題材的兒童劇,以環型劇場的創意空間,結合舞蹈、音樂、偶戲等多樣化形式,引領兒童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全新故事劇場體驗,張麗玉〈兒童劇的新視野《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發表於2012年1月15日「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91)讚譽這齣戲「的確是個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作」,面對如此高的評價,對一個新劇團是難能可貴的。當然,展望2012年,我們對影響‧新劇場也就有更大的期待了。

三、

如果要檢視各縣市政府對兒童藝術扎根的重視程度,兒童藝術節的活動不失為一個窗口。

整理一下資料2011年就有:4月1日至30日,由基隆市政府和陽明海運基金會舉辦的「基隆童話藝術節」,包括雞籠仔ㄟ秘密——故事大觀園、如果兒童劇團演出《誰偷了那些雞》、小美人魚闖關等多項活動。

台中升格之後,也在3月26日至4月4日,擴大舉辦「台中兒童藝術節」,有童顏劇團、只有偶兒童劇團、頑石劇團、紙風車劇團、小青蛙劇團等劇團演出。

7月16日至8月24日,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的「六堆兒童藝文嘉年華」,以「六堆童盟會,勇闖藝世界」為主題,邀集國內的如果兒童劇團、九歌劇團、豆子兒童劇團、杯子劇團、偶偶偶劇團、小青蛙劇團、小茶壺劇團、不倒翁劇團、一元布偶劇團、迷思魔幻劇團、夢想小丑劇團、海波兒童劇團、SHOW影劇團、壹貳參戲劇團、不倒翁故事劇團、童顏劇團、大腳ㄚ劇團、戲偶子劇團、逗點創意劇團、山宛然劇團、火燄蟲客家說演團、皮皮兒童表演藝術團、漢霖魔兒說唱團、偶寶貝劇團……等逾四十個團體表演,幾乎把國內目前的兒童劇團一網打盡了。

7月29日至8月14日,「嘉義市第11屆兒童戲劇節」,邀請海波兒童劇團、一元布偶劇團、皮皮兒童表演藝術團、蘋果劇團、晨星劇團、台中小青蛙劇團、大開劇團、嘉義小茶壺兒童劇團等20個團隊演出。

同樣是升格之後的高雄,8月6日至8月14日,「高雄市兒童藝術教育節」端出了奧地利特利布力特劇團《想摘月亮的公主》、比利時蝴蝶偶劇團《安徒生.紅配綠》、法國小精靈劇團《漁夫與魚》、法國沙多劇團《銀河鐵道之夜》、德國畫一話劇團《小錫兵》、波蘭克拉科夫劇團《手之舞》、西班牙加速度劇團《燈籠傳奇》等國際陣容,幾乎都是第一次到台灣演出的團隊,令人耳目一新。再加上九歌兒童劇團、豆子劇團、飛人集社劇團等國內團隊的參與,讓整體活動十分豐富。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其他縣市兒童藝術節的主辦單位皆是文化局為主,「高雄市兒童藝術教育節」則由高雄市教育局主辦,從活動名稱也可見端倪,其活動精神強調的教育性,也反應在藝術教育工作坊、閱讀廣場、論壇等活動上。

不讓台中、高雄專美於前,「新北市兒童藝術表演節」用更長的時間及活動內容,從8月20日至10月25日,不僅有如果兒童劇團連續六週在「童心劇場」打造的《如果魔法奇遇記》,另有大陸西安雨田皮影戲團、美國泡泡先生「Bubble Magic」、日本PUK偶劇團演出;還橫跨市內29個區30所學校舉辦「驚豔藝場」,由新莊鼓藝團、如果兒童劇團、小旺福樂團、大腳ㄚ劇團、偶偶偶劇團、Kiss Me親一下劇團、國際一心戲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水影舞集、影子傳奇與心享銅管五重奏等11個戲劇、音樂、舞蹈、傳統技藝等團隊演出,規模盛大空前。

而論歷史最久的兒童藝術節,當屬台北市的「台北兒童藝術節」,2011年已邁入第12屆。在每年的7、8月暑假間,透過國際團隊演出、國內劇團徵選演出、戶外及社區巡演,還有工作坊、影展等活動配合,口碑迴響熱烈,已成台北夏天的兒童藝術盛事。2011年國際團隊演出只有加拿大五彩花兒童劇團《奇幻時間屋》、法國音樂米劇團《瘋狂小夜曲》,還是創下秒殺的售票成績。另外受邀的澳洲語多多劇團,結合互動遊戲、戲劇教育的《小小建築師——蓋房子》,給人新鮮的體驗,同樣搶票搶得很兇;但這一年邀請的國際團隊數略遜於往年,做為首善之區的台北市,藝術節國際化的腳步幅度還要再跨出多一點,能引介更多國家地區的兒童劇團至台北交流,對我們的兒童劇場視野的開拓絕對是有益的。

據了解,高雄市教育局有意加入亞洲兒童藝術節聯盟(Asian Alliance for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s,簡稱ATYA),希望透過國際的交流合作,提昇「高雄市兒童藝術教育節」與高雄市的國際能見度。能夠參與國際組織當然是我們所樂見的,但是我們也得呼籲,這些政策不要因人廢事,使得發展中的一切事物又中斷了。

「台北兒童藝術節」另一個重要的存在價值是每年舉辦演出徵選,包括團隊和個人劇本創作,入選的團隊可獲得製作經費補助,並出版劇本專輯,對國內向來匱乏的兒童劇本出版實有裨益。而2011年演出即是2010年徵選的團隊:Kiss Me親一下劇團《幸福當舖》、如果兒童劇團《醜小羊的選擇》,如果兒童劇團已成為此徵選的常勝軍,KISS ME親一下劇團則是從如果兒童劇團脫胎出來的子團,2003年成立。如果兒童劇團如果持續發展壯大,會不會也像明華園歌仔戲團般生養出好幾個子團?的確讓人好奇幻想。Kiss Me親一下劇團有母團的各項支援,在未來發展上有其優勢,但它的包袱則是要不要和母團作區隔,在創作形式、美學風格上自成一家,恐怕還要繼續摸索。

綜觀這些兒童藝術節,在設計節目內容時,會廣發英雄帖,邀請國內團隊參與盛會,當然更會關照在地的團隊,例如嘉義小茶壺兒童劇團,一定會在「嘉義市兒童戲劇節」現身、豆子劇團會在「高雄市兒童藝術教育節」找到重要的舞台。這對培植在地的劇團,促進當地兒童劇場發展,當然是有正面的效益;不過,我們也得思考得更深遠,冀望各地政府文化主管單位,不要只是辦這類大型活動才想到利用在地的團隊,長期的扶植機制更應該建立,確保劇團正常營運,才能真正達成深耕的目的。

再則,這些兒童藝術節還要思索的是如何建立特色,找到與地方文化或國際的連結,否則每個兒童藝術節看起來都面貌相似,僅是團隊大匯演,而且像如果兒童劇團這幾個大團幾乎每個兒童藝術節都去了,各兒童藝術節之間沒什麼差異性時,恐怕也會引發輪流大拜拜的疑慮了。

四、

談台灣兒童劇場,無可避免我們也要參看教育場域,看戲劇教育的推動成效,對兒童劇場的發展也有間接的影響。

2011年我們看見了幾個較特別的演出與活動,例如花蓮縣長夫人徐榛蔚、秀林鄉婦女會理事長錢月花、秀林鄉景美村村長徐美智等人,6月9日前往秀林鄉崇德國小附設托兒所演出《風中的小米田》,從中傳遞「珍惜山林、認識原民文化及傳承的重要」等原住民的文化核心價值。這類社會公益的關懷實踐,能夠在弱勢兒童族群中播撒藝術的種子,絕對值得鼓勵肯定。

又如雅文基金會,開設「聽損兒戲劇融合體驗教室」,期望透過戲劇教育促進聽損兒與同儕間互動合作的人際智能,增加自信,並增進更多元的生活體驗,12月9日在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呈現了由26位聽損兒努力演出的兒童劇《當我們同在一起》、《你過得快樂嗎?》,演出結果真誠感人。

民間團體組織致力戲劇教育推廣,最怕就是經費無以為繼,再好的理想活動也就斷炊。於是我們仍要回歸觀察正規的教育體制內,中小學校園內從2001年依照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狀況又是如何呢?由於「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綱同時包含音樂、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而各校普遍缺乏表演藝術的專業教師,所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還是以音樂和視覺藝術占大宗,戲劇教學的成效與普及性還是不彰的。對此,我在〈二十一世紀台灣小學戲劇教育現狀觀察〉(刊於《亞洲戲劇教育學刊》第2卷第1期,2011年3月)一文中提到三個檢討方向:(一)教師應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二)師資培育待加強、(三)硬體設備環境的改善,這三個針對教育主管當局、中小學校而發的反省建言,若在未來無改善,那麼我們的兒童戲劇教育,可能還是會淪為邊陲,成為最不受重視的一環。

不過,在不如意的環境中,我們也看見希望。例如1988年3月成立的台北市平等國小「巧宛然掌中劇團」,師承李天祿,以精緻古典風格,融入現代兒童生活的俏皮諧趣著稱的這個小學生劇團,依然生氣蓬勃的走向前,連昔日畢業校友都回來指導學弟妹,這份傳藝的心意,讓人敬服與感動!

2011年,教育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持續舉辦「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小學組參賽隊伍雖有成長,但中學組就乏人問津。但我們更擔憂的是,大部分學校其實都不是像平等國小這樣願意長期經營,甚至變成學校特色的心態,而是為比賽才訓練組隊成軍,若是學校主事者帶有競逐名利之心,那麼對於這項活動的推廣就非好事了。

最後,我想總結說,中小學校若能多一些自發性、長久經營的兒童劇團出現,亦可補足一些縣市沒有兒童劇團的遺憾,教育的根扎穩了,再擴散出去的枝葉才能茂盛茁壯,我們的兒童劇場與發展生態才會更趨健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