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譜」作為方法《橋下那個跳舞》
7月
13
2015
橋下那個跳舞(陳逸軒 攝,Tai身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3次瀏覽
徐國明(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橋下那個跳舞》的「橋」含有多重意義,路徑、跨越、連結、遮蔽……到家的概念。歌謠音樂視為文本,腳視為書寫的方式,用抽象的方式指涉「真實世界」。――摘錄自《橋下那個跳舞》演出手冊

四月中旬,以工寮生活為概念的TAI身體劇場的排練空間正式啟用,位於花蓮市區農兵橋附近,後方緊鄰一片草地,《橋下那個跳舞》因而具有雙重意義,既呈現出TAI身體劇場「工寮排練場」的真實場景――橋下,那個跳舞――也象徵著都市原住民族的生活情境。

《橋下那個跳舞》的舞台設計極為精簡,卻富有巧思,從舞台頂端開展出來的繩索線條不只彷如現代橋樑工程的設計樣貌,舞者更可以透過佈景的運用、搬動來賦予不同的意涵,可以是河岸捕撈的漁網,可以是建設工地的鋼筋,也可以是林立於都市原住民聚落的雜亂電線(桿),藉此強化了舞作本身所欲傳達的都市原住民的當代意象。

然而,TAI身體劇場畢竟是著力於身體、舞蹈與原住民劇場的創新開發,當舞者身穿不同鮮豔色彩的寬肩背心,搭配束腳深藍運動褲,直角彎腰、雙手垂地,魚貫地踏著節奏舞步從布幕後方滑動出場時,霎那間,我不禁回想起曾在台中霧峰「花東新村」課輔的那段日子。那些遠從東海岸移往都市謀生的族人,每逢天色暗下,部落的路燈燃起時,便會騎著檔車從工地返家,與三五朋友坐在門前小酌閒聊,談笑風生。而在《橋下那個跳舞》中,舞者呼氣升火的肢體展演,也浮現出黃昏時族人於屋外用撿拾的材薪升火燒水、烹煮晚餐的景象。過程中,不時穿插舞者吟唱的歌曲〈真情為誰流〉、〈相見又別離〉、〈流浪記〉等,更增添了流離異鄉生活的蒼涼之感。

末了,《橋下那個跳舞》製作、編舞人瓦旦.督喜上台,向觀眾稍加解釋整齣作品的創作構想與身體展現。他約略提到,這齣作品是沒有敘事主軸的,而是大量運用TAI身體劇場目前正在積極發展的「腳譜」。誠如劇評人吳思鋒所言,透過「腳譜」的積極開發、實驗與經驗,「《橋下那個跳舞》所展示出的原住民劇場力量既超脫了原舞者一系,亦非布拉瑞揚、蒂摩爾古薪舞集受現代舞薰陶的一支,這群表演者完全不在現代劇場的規範譜系裡」。這樣的身體展現的確是TAI身體劇場未來值得拭目以待的方向,但是,卻也面臨到「文化翻譯」的課題,亦即在「歌謠音樂視為文本,腳視為書寫的方式,用抽象的方式指涉『真實世界』」的創作發想下,觀者如何通過「腳譜」這樣以雙腳、舞步與節奏的舞者身體,加以理解作品本身所欲指涉的「真實世界」呢?

事實上,《橋下那個跳舞》並非缺乏敘事主軸,都市原住民族題材即是清晰可辨的重點所在。一旦敘事結構並未安排妥當,整齣作品的認知訊息便會散裂為不同片段,觀眾只能擷取與之生命經驗共鳴的部分,互相呼應,卻又會在下一個片段彼此衝突,情緒無法獲得收束、舒展或延續。因此,如何掌握、扣合與傳達「腳譜」的多重意象,以其串聯作品的敘事結構,並且,更為宏觀地省思「腳譜」作為一種嶄新的原住民樂舞系統,或許是TAI身體劇場另一道有待解決的課題。

《橋下那個跳舞》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15/06/21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舞者在重複著單調且吃重的勞動工作節奏中,隨時都可透過腳譜的踩踏,在宛如參加祭儀的動作裡,瞬間轉換入歡樂的氣氛中;甚或是,當歌者的歌聲加入,族人們的笑鬧聲更勝,吹散剛剛還凝滯著的哀愁。(盧宏文)
4月
01
2020
是以「橋下那個跳舞」的「那個」極為複合,難以指稱,並沒有單一答案,因此舞步也紛然:一會兒是台步、一會兒是演唱會式的誇大肢體、下一拍又可以是芭蕾的連續轉圈,也可能只是更簡單的隨節奏搖擺。相同的是,在這時刻的每一個舞蹈與移動都是為了自己,而即使在相同的舞步表現中,也能看見舞者的不同樣貌,以異成群。(黃馨儀)
3月
25
2020
七十分鐘演出用踩踏、用拍擊、用人聲構成了聲響與身體的共舞,將他們的工作樣態、心理衝突、家鄉歌曲的懷念一一道盡,其中有從勞動沉重的象徵動作,傳統群眾的祭儀步伐,也有都會流行的歌曲與舞步等相互交融著。( 蕭亞男)
6月
20
2016
現場充滿的身體能量,來自一個Tai正在紀錄與整理的文化源頭:腳譜。截至目前為止,Tai從非單一、特定族群的傳統祭儀整理出六十六種腳譜,成為動作的基礎。舞者通過腳譜進入無形的文化空間,其空間的神話基礎是腳踏地與天、祖靈的精神連結。(吳思鋒)
7月
13
2015
以身體做為行為源頭的角度,重新定義與還原舞與歌在原住民身體文化中的排序與位置;瓦旦‧督喜藉著各種「腳譜」的發展,嘗試證明「無樂之舞」在部落肢體史中可能據有的先位性。(林育世)
6月
30
2015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