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不和諧對講・第一講「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
8月
25
2015
TT不和諧對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8次瀏覽

創作X評論X觀察 多方交鋒 異聲共振

「TT不和諧對講」焦點座談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劃,希冀跳脫評論單向發聲,在各抒己見、雜聲異言中,開展思辯的廣度與深度。

每季一回,由評論人、觀察人、創作人多方對話,不求一致和解,為論述和創作打開天窗說亮話。

活絡議題/意見交流,創造聚焦/失焦

形塑和諧/不和諧的公共討論空間


首發上場

「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

關於田野調查、社會議題與戲劇創作的進行式發展、影響與批評


與談名單

創作人:許瑞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汪兆謙(阮劇團團長)

評論人:陳泰松(藝評人)、郭亮廷(劇評人)

觀察人:莫兆忠(澳門足跡劇場創作與評論人)

主持人:周伶芝


時間:9/02(三),晚上七點~九點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三樓排練場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現場將備有簡單茶水,歡迎自備環保杯)

報名聯結:http://ppt.cc/jk6F2

主辦單位:表演藝術評論台

合辦單位:牯嶺街小劇場


延伸閱讀:

台南大學戲劇與創作學系《來自星海的約定》

兩廳院售票頁面

http://ppt.cc/qOSv9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utndramashow

南大校園報導

http://www2.nutn.edu.tw/epaper/e_paper_ser.asp?id=2159

http://uutw.com.tw/shownew.asp?id=25265&model=E&page=4

大話新聞(影像,片段導演訪問)

http://times-bignews.com/content.php?t=29233

演出新聞稿

http://ppt.cc/PrEGm

記者會片段(影像)

http://ppt.cc/ryR05

藝評台評論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284

阮劇團《家的妄想》

劇團網頁

http://ourtheatre.net/portfolio/#

劇團粉絲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chayiruan

藝術節網頁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FilmContent.aspx?ID=422

PAR表演藝術雜誌(廖俊逞)

http://ppt.cc/k2iJ2

中時(汪宜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6000441-260115

香港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http://ppt.cc/a6JxY

吉米布蘭卡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8/2015.html

藝評台(黃佩蔚)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605

藝評台(林乃文)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619

ARTalks(紀慧玲)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jhl/2015081501

三缺一劇團「土地計畫」

藝評台(吳政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296

ARTalks(紀慧玲)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jhl/2014120901

藝評台(鴻鴻)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082

藝評台(白斐嵐)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112

ARTalks(郭亮廷)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klt/2015010904

PAR表演藝術雜誌(鍾喬)

https://tw.news.yahoo.com/%E4%BB%8B%E6%96%BC%E5%8A%87%E5%A0%B4-%E7%8F%BE%E8%A1%A8%E8%88%87%E7%8F%BE%E5%AF%A6%E4%B9%8B%E9%96%93-134005816.htm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