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遊神州》——校友團至民間樂團的轉變
9月
14
2023
王亭又(國際愛樂國樂團提供/攝影楊崑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5次瀏覽

文 王亭又(高雄市中正高工國文老師)

《樂遊神州》是國際愛樂國樂團,於2023年的年度公演,也是疫情後該團的首次音樂廳正式演出。國際愛樂國樂團是由國際商專校友團為基礎,由高雄市國樂團徐士媖以及彭苙榳指揮帶領,並吸收南部好手成立的民間樂團。

在2018年蔡佩娟〈莫忘初衷的愛樂者們《絲竹樂宴》〉曾有以下的評論:「樂團的技巧與水平無法與職業樂團相比,然而,我卻從他們的演奏中聽見了感動。」如今的《樂遊神州》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音樂與表演上都更臻良好。而台下的親友團更是滿座。

首曲盧亮輝《節慶歡舞》奔騰熱鬧,是國樂的經典曲勢,作為開場使人振奮;朱雲嵩《神遊浯州醉金城》歡快的旋律,也頗能展現團員的實力;《台灣民謠狂想曲》中〈高山青〉、〈天黑黑〉、〈草螟弄雞公〉等等熟悉的曲調使台下很有共鳴;上半場最後一首是由愛樂的笛子首席邱宇三演奏〈秦川情〉,濃厚的秦腔,以笛聲發出深深詠歎。

下半場由愛樂彈撥首席吳懿婷演奏《瑤山夜畫》,濃郁的瑤族音調,將夜色勾勒,而進入快板的飛竹敲玉更是顯示出演奏者的功力;接著由愛樂的琵琶首席范家瑋演奏中阮協奏《綻放》,深厚的功底將快速音群俐落呈現;最後《難忘的潑水節》,是國樂經典好曲,除了有女高音楊佩燕歌唱外,這次演出還有舞者蔡佳纓跳傣族的孔雀舞,可見節目製作的用心。

本場演出不可忽略的亮點,自然是陳昭瑋整場的主持串綰。既有知識的介紹,也有演藝的生動,難怪許多粉絲熱情追隨,最後的兩首安可曲〈敲敲門〉與〈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很是接地氣,觀眾互動熱烈。也在熱烈中結束了音樂會。

民間樂團要不斷演出,實在是千辛萬苦,無論資金或行政都需要各方的援助,國際愛樂能夠持續發展七年,最大功臣必然是徐士媖老師。因為老師的投入,才能有許多各方好手加入、協演。

在南部以愛樂為名的國樂團,除了之前仙去的顧寶文教授所創的「台灣愛樂民族管絃樂團」,就是「國際愛樂國樂團」了,應該是有想要仿效「柏林愛樂」的雄心,於是在團內有評鑑制度,大概要讓團員能更加提升自己,想讓音樂呈現更臻完美吧。然而如此方式可能會導致校友的流失,由於校友年紀漸長,技術可能跟不上,於是形成壓力,或許這也是轉型的陣痛。

校友團的形成與學校為核心,擴散而出,當變成民間獨立樂團時未必有學校的奧援,於是在工作的校友們成了最主要的資源來源,擴大樂團追求音樂都是好的目標,不過如何從中權衡得失,或許就是樂團主事者要不斷思量的。

《樂遊神州》

演出|國際愛樂國樂團
時間|2023/09/09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