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初衷的愛樂者們《絲竹樂宴》
9月
14
2018
絲竹樂宴(國際愛樂國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2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因為擁有共同的目標齊聚一堂,而存在心中不滅的念想是促使樂團成立並定期舉辦音樂會的主因,國際愛樂國樂團的演出不僅只是場音樂會,更是一群人的堅持與浪漫。若非堅持,自1991年就停辦的國際商專,又怎能持續直到今日;若非浪漫,畢業已久且各有事業的校友們,又怎會放下手邊的工作,並放棄悠閒的休憩時光,選擇參加每週固定的團練?究竟是音樂太過吸引人,讓人不能自拔,還是活在現實的我們需要名為音樂的嗎啡,既止痛,讓我們看見世界的不同,又體現最單純的真善美。

音樂是聽覺與視覺的綜合體,看到節目單的介紹,觀眾便對樂曲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後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自行想像畫面,且由音樂帶領畫面的產生。然而此次透過導聆陳昭瑋幽默風趣的介紹下,使觀眾對樂曲的認識不再只是片面,而多了點生氣,並間接與觀眾互動,活絡氣氛,讓換場時不至於感到尷尬及無趣。

上半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樂曲是《港都素描》,描繪高雄港由日出至日落的景色。一開始樂團十分寧靜,各聲部輪流演奏主旋律,而不時穿插樂曲之中的鳥鳴聲猶如喚醒晨光般,輕巧的和著旋律,此段主題旋律運用了台灣民謠「雙雁影」的音調,原曲調為當時的「流行小曲」,歌詞以秋天淒涼的景物比喻內心的寂寞和孤單,然此處,作曲者陳能濟卻轉化成對港都的讚美,讓樂曲又是另一番景色,十分抒情動人。

《牧民新歌》是作曲家簡廣易於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樂曲,曲風清新,並有著個性強烈的民族音樂風格。此曲既表現高亢明亮的梆笛性格,卻又兼具南方曲笛溫潤優美的特點,在指揮彭苙榳的帶領下,樂團與笛子協奏者表現相得益彰,且笛子協奏者劉進聰台風十分穩健,不論是樂曲的細節部分,或是與樂團搭配的部分,都能讓觀眾聽見演出者的專注與用心。

終曲的《瑤族舞曲》是對國際愛樂國樂團的初始成員別具意義的一首樂曲,因此曲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合奏冠軍,雖然國際商專今已不在,然而曾經存在的,並不會因此消失,且因為保持初衷,所以國際愛樂國樂團才會成立,也才會有今日的這場音樂會。《瑤族舞曲》一曲描述了瑤族人民因歡慶祭典的到來而載歌載舞的場面。樂曲為典型的三段體形式,第一段主題由高胡緩緩奏出悠靜的主旋律,然後各個樂器輪流的加入,豐富了主旋律;第二段主題旋律由笛、笙擔綱主角,既表現柔情,也具輕快俏皮的另一面貌;最後一段即主題再現,將氣氛推至高潮後結束。

欣賞完國際愛樂國樂團的演出,筆者不禁反思,的確樂團的技巧與水平無法與職業國樂團相比,然而,我卻從他們的演奏中聽見了感動。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該領域的佼佼者,但不代表我們不能以我們的方式努力,只要擁有一群有相同信念的夥伴,就能一起向前邁進,完成共同的夢想。

《絲竹樂宴》

演出|國際愛樂國樂團
時間|2018/08/12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