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初衷的愛樂者們《絲竹樂宴》
9月
14
2018
絲竹樂宴(國際愛樂國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0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因為擁有共同的目標齊聚一堂,而存在心中不滅的念想是促使樂團成立並定期舉辦音樂會的主因,國際愛樂國樂團的演出不僅只是場音樂會,更是一群人的堅持與浪漫。若非堅持,自1991年就停辦的國際商專,又怎能持續直到今日;若非浪漫,畢業已久且各有事業的校友們,又怎會放下手邊的工作,並放棄悠閒的休憩時光,選擇參加每週固定的團練?究竟是音樂太過吸引人,讓人不能自拔,還是活在現實的我們需要名為音樂的嗎啡,既止痛,讓我們看見世界的不同,又體現最單純的真善美。

音樂是聽覺與視覺的綜合體,看到節目單的介紹,觀眾便對樂曲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後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自行想像畫面,且由音樂帶領畫面的產生。然而此次透過導聆陳昭瑋幽默風趣的介紹下,使觀眾對樂曲的認識不再只是片面,而多了點生氣,並間接與觀眾互動,活絡氣氛,讓換場時不至於感到尷尬及無趣。

上半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樂曲是《港都素描》,描繪高雄港由日出至日落的景色。一開始樂團十分寧靜,各聲部輪流演奏主旋律,而不時穿插樂曲之中的鳥鳴聲猶如喚醒晨光般,輕巧的和著旋律,此段主題旋律運用了台灣民謠「雙雁影」的音調,原曲調為當時的「流行小曲」,歌詞以秋天淒涼的景物比喻內心的寂寞和孤單,然此處,作曲者陳能濟卻轉化成對港都的讚美,讓樂曲又是另一番景色,十分抒情動人。

《牧民新歌》是作曲家簡廣易於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樂曲,曲風清新,並有著個性強烈的民族音樂風格。此曲既表現高亢明亮的梆笛性格,卻又兼具南方曲笛溫潤優美的特點,在指揮彭苙榳的帶領下,樂團與笛子協奏者表現相得益彰,且笛子協奏者劉進聰台風十分穩健,不論是樂曲的細節部分,或是與樂團搭配的部分,都能讓觀眾聽見演出者的專注與用心。

終曲的《瑤族舞曲》是對國際愛樂國樂團的初始成員別具意義的一首樂曲,因此曲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合奏冠軍,雖然國際商專今已不在,然而曾經存在的,並不會因此消失,且因為保持初衷,所以國際愛樂國樂團才會成立,也才會有今日的這場音樂會。《瑤族舞曲》一曲描述了瑤族人民因歡慶祭典的到來而載歌載舞的場面。樂曲為典型的三段體形式,第一段主題由高胡緩緩奏出悠靜的主旋律,然後各個樂器輪流的加入,豐富了主旋律;第二段主題旋律由笛、笙擔綱主角,既表現柔情,也具輕快俏皮的另一面貌;最後一段即主題再現,將氣氛推至高潮後結束。

欣賞完國際愛樂國樂團的演出,筆者不禁反思,的確樂團的技巧與水平無法與職業國樂團相比,然而,我卻從他們的演奏中聽見了感動。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該領域的佼佼者,但不代表我們不能以我們的方式努力,只要擁有一群有相同信念的夥伴,就能一起向前邁進,完成共同的夢想。

《絲竹樂宴》

演出|國際愛樂國樂團
時間|2018/08/12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