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的夢《烏鴉怎麼了》
4月
24
2017
烏鴉怎麼了(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2次瀏覽
涂東寧(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學生)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一隻烏鴉在加拿大啼叫,則帶著整個原生劇場的觀眾跌進光影構築的狂想中。

劇甫開始,克蘿伊‧齊娜( Chloé Ziner)扮演的烏鴉首先亮相,一邊「Caw——Caw——」叫著,邊在場上徘徊著覓食。這個時候,在觀眾席間一個小觀眾不安分地開始噪動,咿咿呀呀的叫著。烏鴉先是驚奇的往聲音的源頭望去,跟著「Caw——Caw——」回叫,小觀眾跟著啊噠噠的回應,接著一來一往的「對話」充斥整個空間:Caw——呀噠噠——Caw?Caw——咿呀噠噠——觀眾笑了。劇場的魔幻力量開始發酵,從此不分你和我,烏鴉和人類,烏鴉的語言或人類的,只有我們。大家就這麼進入集體想像的夢境之中,這是蝸牛心帶給觀眾的第一層夢境。

烏鴉在場上持續徘徊,發現了地上的投影機,嘖嘖稱奇,連忙呼叫牠的夥伴。潔西卡‧嘉貝兒(Jessica Gabriel)扮演的烏鴉進來了,牠大腹便便,進來便先下了一顆「蛋」。那蛋實際上是一坨塑膠垃圾聚集的球狀物——工業之母產下的妖魔孩子——然烏鴉還是慈愛的將其攬在懷中。接著,燈光漸弱,黑暗隨即籠罩劇場,烏鴉消失了,投影機消失了,空間消失了,全掩埋在黑暗之中。「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1】,渾沌裡你看見最光亮的所在,是那顆蛋,朦朧中閃爍微弱青光。光亮產生暗影,烏鴉與投影機透過影子重生,以幻影之姿再現於牆上,烏鴉的幻影小心翼翼地捧著蛋,進入投影機中。由人類一手創造的工業之蛋,在脫離世界自然的子宮懷抱後,被放進了冷冰冰的機械子宮中。在幻影的操作下,新的世界在這個機械子宮裡孕育成形,宇宙自工業之蛋破殼而出,點點繁星跟著爭相閃耀出現。這是第二層夢境,機械的夢。我們跌入潛意識中,退居成為幻影的一部分,能做的僅是見證這個人造物世界中的生生滅滅。

在那人造物世界呈現的千面萬象,全是由人造物構築的。人類工業文明立足於地球千萬年來消形累積的生物屍骸上,如今成為人造物世界誕生的基石。廢棄物經潔西卡與克蘿伊兩位藝術家的妙思巧手下,成為山水河流,成為生靈萬物,成為世界。那是個童話般色彩繽紛的世界,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觀,汩汩小河裡小魚悠游,大熊在茂林中漫步,未見半點文明的足跡。然而這樣的自然世界到底也是殘酷的,烏鴉夫妻沉浸於寶寶初生的喜悅不久,雛鳥便為貓頭鷹所掠食。哀慟歸哀慟,他們仍得繼續掙扎求生。故事便從其中一隻覓食的烏鴉開始了,牠抓到一隻小蟲,對方請求烏鴉大發慈悲饒過一命。做為報答,小蟲願意給烏鴉一顆希望之種,種在土裡就能實現烏鴉許的願。所有的寓言故事都在警惕世人耽心願望背後的代價,在這個故事裡亦然。烏鴉許願能過安逸的日子——也許還要求的更多,我們不得而知——,其結果是人類文明源源不絕的發展。電線杆如樹一般延綿生長,河邊築起水壩與工廠,城市興起。人類的進犯限縮了自然萬物生存的空間,當初為求活命而交付財寶的那條小蟲,在這場浩劫裡亦無從倖免,淹死於水庫區。唯一得利的是烏鴉,牠們將巢築在電線杆上,貓頭鷹無從接近。沒有天敵,城市成為烏鴉的樂土。

既無後顧之憂,烏鴉也就日亦貪婪墮落。某天,一隻烏鴉覓食中誤打誤撞找到剩餘的幾顆希望之種,不管旁邊守護著卵的小蟲如何抵抗,連蟲帶卵全吃進肚裡,稀裡糊塗間就死了。發現其屍體的伴侶傷心欲絕,將祂埋葬;無論生活變得如何恣意,終究要歸於塵土。但牠體內的種子還在,種子開始萌芽,一瞬間,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人造物世界的全部都雲飛煙滅,一切歸於虛無。夢境開始下沉於無意識中。烏鴉羽化成靈體的存在,翱翔在虛無。這段夢持續不久,讓人感受卻如永恆般長——夢裡所有感受都是一刻的,我們無從度量時間。

舞台燈亮,光芒現出我們的形體,魔力隨著影子消散,機械的夢戛然而止,醒了。場上站著兩名演員、她們操作的兩台投影機、以及她們用以創造世界的道具,全都一覽無遺,她們全都平凡無奇。演員謝幕,觀眾先是一愣,像才自長夢裡清醒,一時半刻會意不過,這才迴盪猛烈的掌聲。投影機仍佇立在場上,一動不動,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般。然而機械確實是會做夢的,而那夢的不是其他,正是關於造物主的寓言。

註釋

1、創1:2

《烏鴉怎麼了》

演出|加拿大蝸牛心偶劇團
時間|2017/04/01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藉由不同層次的敘事手法讓整座表演區域大開,並彰顯了幻覺無中生有的過程,同時也破除了幻覺的魔力,讓創意現場發生,引領觀眾一同見證創意萌發的時刻。(吳政翰)
4月
04
2017
演員們巧妙利用對焦的落差,製造出如電影般的轉場鏡頭,這樣的巧思不僅確保了整個故事空間的完整,也避免觀眾情緒中斷的出戲落差。(賴妍延)
3月
29
2017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