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遺願《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6月
10
2019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栢優座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7次瀏覽
吳旻真(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一作,從戰亂後屍橫遍野的場景,微觀到一名鳴鼓金士兵死前的遺願牌,帶領觀眾任意的穿梭兩個時空,分別講述漢末三國的「長坂坡之戰」,以及現代的家庭問題。人物角色的時空旅行之中,又以編導許栢昂將三國中的麋夫人用以對應現代場景中的法國媳婦最令人印象深刻(編按:上述兩角色皆由同一位演員方姿懿飾演),兩者同樣是地域造成文化認知的異同,導致結果的不圓滿。

在此一提編導許栢昂的用心,利用語言來分隔角色人物性格,除了口白有客語、台語、國語、京白和台灣國語的變化以外,包括腔調都有講究,清楚能分辨出編曲者許家銘的用心,在不同時空利用西皮與二黃的聲腔辨認,甚至大膽地加入現代歌曲曲調。這些設計能幫助年輕演員快速地進入其他角色。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提到,如果將所有內在的過程,運用在你所扮演的人的精神和肉體生活之上,即我們所謂的活角色的「生」。演員不只是要呈現角色的外在,也必須將自己的人品特性與角色調和,將靈魂灌注進去,演員便成為靈活的載體。

戲曲演員的養成紮根多半使他們難以拋下程式化的身體,難題便在面對這樣的佈景時出現——捨棄富麗堂皇的佈景設置,回歸貼近戲曲象徵性的一桌二椅型態。既寫意又寫實的作品中,該如何在不捨棄四功五法的狀態下(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步法),巧妙地將戲曲身體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好比說從餐桌進廚房的轉換,演員利用微妙的身段來呈現,加上空間的設計,讓觀眾一目了然;或者擦拭餐桌這個微小動作,也是從戲曲八角巾身段演化而來,一點不突兀。唯一稍微不協調的動作就屬那夫妻吵架的片段,利用京劇的「掃堂」來表示心中憤怒的情緒,實難不令人聯想到家暴現象,不過轉化京劇程式動作,是栢優座一直以來堅持著並且近年逐漸成熟的構思,可以期待未來趨近完美的融合。

總體而言,此次作品的展示讓人看到戲曲跨界不同的風貌。觀後者如我,以為情節的銜接上需要再增加兩個時空的關聯性,不單單只是部分人物的社會與家庭地位設定有所雷同,或依靠事件的巧合來成為跨時空的接著劑。再者,或許是時間的限制,創作者為了交代劇情的開展反而犧牲作品的完整性,例如,渡鴉(黃宇琳飾)希望能完成核心人物鳴金士兵(許栢昂飾)遺命牌的願望-回家吃頓飯,可以說創造出了另一個時空的三兒子(又或者能解釋成鳴金士兵投胎後的生活),這個三兒子始終逃避回家吃「那頓飯」,不過,演出最後釋出的理由似乎不夠充足,戲劇衝突要成立就有些困難。再給製作團隊一些時間,也許這將會是一個更成熟的作品。

以上是觀後者的見解。最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古今中外唯一恆久不變的,就是情感,雖然說《大》劇主軸是圍繞著古代那名鳴金士兵,不過讓觀者感觸最深的卻是演出結束後吃到年夜飯的瞬間,當代青年為了打拼,時常忘卻了在生命中重要的人,時光飛逝之中,簡單地和自己喜歡的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或許,就是最難忘卻也最幸福的吧。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9/06/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古喻今」,不僅是在題材的選擇,同時也展現於戲曲身段的現代應用。三國系列藉此帶出一個很好的發想,試圖在歷史縫隙中找尋人性的衝突與情感的拉扯:《大》劇帶出華人社會中敏感的家庭倫理關係,《地》劇則在向背叛的主題探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林慧真)
2月
10
2020
在編寫與比喻使用仍有拓展空間的情況下,全劇立意與企圖仍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來。唱腔、身段等京劇元素不僅為當代社會穿透特定議題的真空地域,也將現代情境難以描繪的心理波動,化幽微為外顯,以具創新與挑戰的視野提供具體清晰的寫意空間。(張敦智)
6月
06
2019
劇中藉由與三國長板坡之戰的情境交錯呈現、對照,以傳達演員對三國角色的重新詮釋,讓觀眾與三國角色有了情感連結。寫實的劇情內容與象徵虛假的戲曲身體、音響失真的預錄音樂,以及不合時代的服裝,形成一虛一實的強烈對比。(戴碧持)
6月
06
2019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