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求地方的困境:從《許生的夜》到《地‧景‧身‧寰宇即興曲》提問「台東藝穗節」
12月
15
2020
地‧景‧身‧寰宇即興曲(洄廊 The Corridor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0次瀏覽

黃馨儀(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我必須先行承認這可能是一篇一開始就自行上綱的評論文,完全出自於自身對於「台東藝穗節」這個交集了「地方」與「野生實驗」的「官方策展名詞」的無窮好奇。畢竟2008年台北藝穗節後,台灣終於出現了第二個官方命名的「藝穗節」。【1】因此,在地方展演如雨後春筍般興盛之際,「台東藝穗節」這個頭銜到底想要為台東呼告什麼?其策劃展與展演狀態為何?尤其展演時間跨度達兩個月,場域跨度也極廣,令外地的我十分好奇;更何況台東還有台東藝術節,台東縣政府到底想以藝穗節另闢什麼蹊徑?其面對的目標觀眾又是誰?

在地與外地,訴求對象是誰?

今年的台東藝穗節公開徵選了八檔節目,由台東市區輻射而出,在舊火車站、縣立舊游泳池、東海運動公園、美術館草地、近卑南遺址的三合院,還有在成功的都歷海灘、近鹿野的鸞山森林兩個自然特殊場域。這確實也回應到台東藝穗節新聞露出中所期望的以台東地景為舞台,讓台東的山海地景作為藝術家汲取靈感之地,並且希望採取「下鄉」的游擊方式舉辦藝文活動,擴展民眾與藝術的關係。【2】然而就兩檔節目觀演經驗,以及縱覽台東藝穗節的節目內容,現階段的台東藝穗節似乎更強調在「以山海地景或歷史建物為舞台」環境展演,然卻離「道出台東的在地故事」有一段距離,這也跟此次徵選的創作者幾為外地團體有關,【3】於此又不禁困惑起台東縣政府文化處的策劃選擇──環境劇場與在地故事實有輔相乘之處,但卻也可能各成蹊徑。而對於在地觀眾而言,這些或已是日常的風景與市區公共空間,其特殊性又有多少,對於其故事又有多少好奇?

許生的夜(天團提供/攝影柯泓宇(紅雨))

此外,在長時間跨度、場域也較為分散的展演狀態裡,台東藝穗節可能以在地觀眾為主要訴求對象?尤其當一半演出為免費,無非是想培育在地觀演人口;而對於山景與海景兩個較遠的展演場地,文化處又貼心備有接駁車,照顧著外地觀眾的需要。求個面面俱到的作法,是否陷入另一種內外矛盾的狀態?簡單來說,對於外地的我而言,確實特殊的場域是極為吸引人的,而當沒有特別的在地團隊能作為選擇時,在台北留意過的創作者也成為預先選擇;另外,則是在時間考量下,場次分散難免也消減了整體觀察的可能。

從外地到在地,環境怎麼說故事?

就此八檔節目我購買了以視覺和行為藝術家為主的肉捌國際X天團的《許生的夜》,以及在地團隊「洄廊 The Corridor」與知名即興舞蹈家黎美光共同建構的《地‧景‧身‧寰宇即興曲》,而這兩檔創作的場域也極為特別,前者為將要廢棄的台東就縣立游泳池,後者為一座森林。

天團這幾年在台北藝穗節的創作已有其獨特之處,從在屋頂天台發生的《他說你今天很美──看見奧賽羅》、於大稻埕遊艇航程進行的《他媽的茱麗葉──百死不悔的進擊》到於建國啤酒廠釀酒缸通道衝擊噪音的《哈姆讓他走》,都能結合視覺、拼貼敘事並巧妙地使用空間。

許生的夜(天團提供/攝影柯泓宇(紅雨))

這次在台東縣立舊游泳池的《許生的夜》(正式演出還加了副標「男人的白蛇與白海」),將游泳池司令台化為歌仔戲野台,呈現白素貞與法海在雷峰塔的笑鬧生活,並讓觀眾「浸泡」在沒有水的游泳池中。而後當中年的許生(曾啟明飾)現身,觀眾摸黑爬升到游泳池的看台區,觀看了一場中年男子的漆黑夢境:獨自探照、組裝高台、孤單等待。在孤獨的存在中,男子入了夢,最奇幻的場面為其他表演著們著泳裝出現,趴在滑板上再次在乾涸的游泳池水道裡「游泳」,他們玩耍、傳遞沙灘球。男表演者們舉起女表演者們,讓她們漂浮歡笑。

許生坐著孤單虛幻的夢,所有歡樂都離他有段距離。十分廣大的台東縣立游泳池更襯托起這樣的遙遠與孤寂,時對觀看的觀眾也是,在戶外環境已容易分心,觀看又有一定距離更是容易失焦。不過,天團仍是善於處理視覺。當裝飾霓虹的「陣頭」出現、當游泳池燃起火光,表演者在各自世界重複著行為,如同薛西佛斯般地徒勞,一整晚的夢境也都合理了,跟著燃燒起喧囂的孤獨。

地‧景‧身‧寰宇即興曲(洄廊 The Corridor提供)

《許生的夜》人工地重構與再利用廢棄的游泳池,《地‧景‧身‧寰宇即興曲》則試圖不多著力的讓自然說話。表演者在下車處邀請觀眾靜默,打開感官體會進入森林的路徑,過程中帶領吟唱、邀請觀看,並於鸞山森林的山林空間中以不同形式舞蹈。以黎美光為首的舞者們主以即興方式發展段落,並跟著現場樂音與當下感受即興舞動,以身體回應自然,以藝術展開靜心。然而卻也因為「即興」的不確定性,表演者們在演出時多聚焦於自己的感受與彼此間的關係,某種意義上並未能與觀眾同在,作為觀者的我常感受到被阻隔於外,他們享受著自己的自然、自己的靈性,我卻被限縮在定點,無法動彈。

可是周遭明明有那麼多可看:穿越時空彼此纏繞的老樹、溪流滲透滴淌的聲音、穿過樹梢的風聲,或是泥土的氣味、落葉的樣貌。在無盡且開放的自然之下,「藝術」反而形成囚籠。這也使最後一起踏步與唱和的「參與」更為彆扭,畢竟在這過程中,觀者雖能移動、雖身處自然,卻被剝奪了主動性。

如果藝穗繼續在台東,想怎麼說故事?

然而不論人工或自然,不論操作上成功與否,作為觀眾的我確實因為演出而到達新的處所、經驗了在地特殊的空間。空間有自己的敘事,再交織上創作者的故事,但真實屬於其的故事又是什麼?如同現有關於台東藝穗節作品的評論:雖然作品限地著,卻也可以代換承任一廢棄游泳池、任一座森林。【4】環境空間當然能作為劇場,但是其自身的主體性會是什麼呢?

地‧景‧身‧寰宇即興曲(洄廊 The Corridor提供)

若回歸到以實驗為主精神的「藝穗節」(Fringe),對比常被戲稱為「易碎節」的台北藝穗節,台東藝穗節在官方徵選之下,雖然場域有所突破與獨到之處,但創作團隊選擇上似乎過於安全。當相對成熟的外地團隊的進入,是否也擠壓了可能的突破與冒險,以及新在地創作者的空間(雖然是否應該標舉在地團隊也是值得思考討論)?而若是成熟的團對與戶外空間的展演,是否有可能那入「台東藝術節」的脈絡進行整體行銷與宣傳──畢竟兩者對於台東人來說似乎都仍有段資訊接收的距離。

當然,地方不一定要處理地方,這其中有著我們外來者的想像。地方的節慶策展,實可作為新的視野引入,帶入新的刺激與觀點,一如「魚池戲劇節」,當策展人的願望是讓鄉親有戲看,那對其談論太多地方敘事處理則是牽強。那麼回到原提問便又是,當藝穗節在台東,政府與台東人希望什麼?是以在地特殊場域結合藝術展演推廣觀光?是讓藝術進入在地居民場域?是處理與記憶地方故事?又或者,這些都在文化處的策展企圖裡?

在連串上綱的提問之下,實有著對未來台東藝穗節的期許,也承認確實是一種借題發揮、對於自己也還無法回答的生悶──當有越來越多地方藝術節之際,作為政策推動者、創作者以及觀看參與者,我們到底想要怎麽樣的「地方」與「藝術」?這或許是下一個二十年我們得面對的課題吧。

註釋

1、筆者搜尋在台灣的藝穗節,發現2002年起羅東鎮公所便自辦了「羅東藝穗節」,早於台北藝穗節的發生。不過就其實際活動內容,較為社區型的節慶嘉年華,涵蓋市集、踩街遊行,與不同展演活動,而非藝文圈承襲於愛丁堡與亞維儂的藝穗節(Fringe)概念:非主流、開放、實驗與創新。

2、新聞參考:〈2020台東藝穗節 10月9日開跑〉,《更生日報》,網址:https://reurl.cc/6l8XrM。〈台東藝穗節雙主場首演 民眾驚艶:太值得了!2廳院看不到〉,《東森新聞雲》,網址:https://reurl.cc/e8rQqW。

3、八檔節目分別為:10/9-10/10 In TW舞影工作室《52Hertz》、10/9-10/10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膠有囍事》、、10/17-10/18 闖劇場《老人流》、10/22-10/25肉捌國際《許生的夜》、11/8不可無料劇場《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11/14大開劇團《夏夜夢》、11/13-11/14洄廊工作室《地‧景‧身‧寰宇即興曲》、11/22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鐵道上的海馬迴》。

4、一如評論人張敦智於〈完美的失落烏托邦《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提到:「缺乏感來自於,廢棄游泳池這一乘載時間的廢墟,它所經歷的沿革與時間感,並沒有被作品真正呈現出來,主要目的更像是請觀眾如起乩般召喚一種畫面,經過腦補,來賦予泳池新的、同時也是虛擬的生命。游泳池也被塑造成跟周遭環境完全切割的烏托邦,因此,看似限地演出的作品,其實也可以舉辦在任何一處廢棄游泳池,而不必非得是台東舊縣立游泳池不可(甚至只要願意,還可以是任何一座游泳池,只要把水抽乾)。在歷史介紹的環節中,主體也漸漸傾倒向『大眾游泳池』,而把介紹範圍擴及至全台相關歷史,這樣的選擇,除了散焦,也正取消了台東的獨特性。」(全文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3252)或是楊智翔〈孤獨的他者?《52 Hertz》〉:「當目光被過度聚焦於『在這裡跳舞好美』之驚嘆時,身體表現的張力因環境的襯托而更加擴張,而環境背後可訴說的議題乃至『在此地的意義』思索空間似乎被懸置,觀看與反思之間於是產生一道裂縫。不可否認,整個環境都是《52 Hertz》的舞台,舞者表現也極其精彩,但環境也就徒留在舞台的位階,進行陪襯,似乎只能默默地成就眾人的美感經驗,尚未能晉升與人共同探究生命與環境相處關係的思辨。」(全文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2578)。

《許生的夜》

演出|肉捌國際X天團
時間|2020/10/22 19:30
地點|台東舊縣立游泳池

《地‧景‧身‧寰宇即興曲》

演出|洄廊 The Corridor、黎美光。創意/心理。工作站
時間|2020/11/14 14:00
地點|台東鸞山森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