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他者?《52 Hertz》
10月
26
2020
52 Hertz(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高若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新冠疫情肆虐,島內旅行成為出走首選。《PAR表演藝術》於本月以「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彙整臺灣近期諸多於戶外進行的展演活動,凸顯走出劇場空間在整座島嶼掀起的流行,已形成此刻某種疫外的趨勢。第一屆臺東藝穗節於國慶連假展開,舉行的地域乘著假期使得「邊緣」擠向群眾移動的核心,於臺東的海岸、山林、泳池及三合院等戶外空間進行演出。空間尺度及樣態有別於發生在都會區的臺北藝穗節,更多了一絲旅行的況味。

經歷2015年於紐約、2016年於花蓮牛山呼庭海灘及2017年於臺南安平觀夕平臺演出後,InTW舞影工作室這次與部落文化藝術團及都歷部落孩童攜手呈現臺東版《52 Hertz》,將舞臺與觀眾帶到東海岸環境現場,透過地景解說、部落圖騰歌謠吟唱及舞作演出三段落,試圖表達「從海洋中的鯨魚反思人際關係與生命本質,強調每個個體的獨特性與重要性」。【1】作為臺東藝穗節開演第一齣節目,《52 Hertz》演出地點位於臺東縣成功鎮都歷部落的傳統海域「Pacefongan」。在成為著名衝浪點、旅者爭相打卡的景點以前,這裡本是部落族人出海捕魚、於近海捕食的重要場所。演出現場並無架設舞臺或圍籬,觀看者便有了幾種可能的背景:專程報名的觀眾、經過駐足的衝浪客與觀光客、在地居民與動物等。於環境演出,不免令人注意到:「環境」是否與作品形成更有效的對話,抑或是滿足了某種觀看的慾望?人類賦予發出52赫茲的鯨魚「孤獨」的意象,反映在舞作本身,是否有誰被在場的人類排除在外,形成加倍孤獨的他者?

52 Hertz(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高若有)

首先,是沙蟹。部落族人春次郎帶領觀眾自台十一線轉入小徑漫遊解說,沿路提及地方信仰組成、瓦斯桶倉庫位置、山苦瓜植物、曾經的煙草田等,似乎與後續演出較無關聯,僅為徒步抵達現場而進行一段即興解說。然而,接近沙灘時,他建議脫鞋赤腳走入較不會傷及生活於此的沙蟹。姑且不論有多少觀眾執行,或早已有多少穿鞋走入沙地圍觀的觀光客,此一提點,使眼前的景象令人感到些許弔詭:多位身著阿美族服的表演者手持長木耙,正於沙灘刮耙出大面積的圖騰,且後續舞者出場後,舞蹈有不少奔躍、頓踏、翻蹬等,可能向沙灘表面製造人為壓力或傷害的動作。族人的提醒,引人注意到穿鞋踏入將對沙灘生態造成傷害,那麼演出本身必要的沙面接觸,之於作品所欲側重的生命思索,對於弱小的蟹類究竟意味著什麼?又或者,某種孤獨的緣由來自於牠無法言表的鴻溝?

再者,是環境。現場陣風之大、浪潮之強,再加上沙地濕軟不易平穩站立的狀態,不論是抵抗風阻精準的連續斜翻、交互抬舉尋求平衡力量的雙人舞,抑或需扎穩步伐在連串動作中迅速移動等,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舞者適應環境的韌性及其身體技巧的展現。然而,舞蹈動作越是精準、整齊、驚喜,與低沉或澎湃的弦樂之間越是契合或偶發驚豔的組合,無聲的主角——自然環境,便越來越退位、隱而不顯。換句話說,當目光被過度聚焦於「在這裡跳舞好美」之驚嘆時,身體表現的張力因環境的襯托而更加擴張,而環境背後可訴說的議題乃至「在此地的意義」思索空間似乎被懸置,觀看與反思之間於是產生一道裂縫。不可否認,整個環境都是《52 Hertz》的舞臺,舞者表現也極其精彩,但環境也就徒留在舞臺的位階,進行陪襯,似乎只能默默地成就眾人的美感經驗,尚未能晉升與人共同探究生命與環境相處關係的思辨。

52 Hertz(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高若有)

最後,是《52 Hertz》。這部分相當幽微。筆者觀察,因演出現場持續不斷有遠方觀光客前來加入觀看,海岸風光加上環境表演自然而然吸引為數眾多的「鏡頭」展開捕捉稍縱即逝景象的行為。就此,掀起一波連鎖反應,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拿起手機持續拍照、錄影的行列,眼神與意識正掠奪著螢幕所載下的微觀世界。觀看環境劇場的過程於是形成一扁平、無觸覺體感的非在場經驗。不僅可能忽略鏡框邊界以外的空間感知,更形成某種對作品無意識的漠然狀態。當觀看增加一層距離,「臨場」又是為了什麼?而《52 Hertz》又能如何發聲與傳達呢?當然,這並非作品本身所該處裡,不過若能在製作層面透過某種機制邀請逐漸加入的觀眾放下鏡頭,回歸當下親身感受,也許能進一步領人體悟已被科技綁架的生命本質,我們究竟欠缺、忽略了什麼。

此外,作品安排多組女性長輩帶領孩童(於InTW舞影工作室粉絲頁得知,皆為北漂的部落小孩)共同耙繪線條,齊心完成圖騰繪製。在陣陣族語歌謠傳誦聲波(以音響播送)裡,躬身俯首緩行耙繪的意念,使景觀幻化為一件飽含深度平靜的動態環境雕塑,深刻展現母文化傳承維繫以致排除個體斷裂,建立意識根源的意圖。然而,隨著演出時序推移,舞者的出現與舞作的介入,比起漸漲的海潮,竟更加迅速地抹除、毀滅意念所凝結的灘面圖繪。是以,該如何理解此安排?是呈現秩序的先後?還是生命意識的層疊?或者人性掌控環境的霸道?也或許有一種可能:這並未有那麼重要?

52 Hertz(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高若有)

因沙面前傾,海天界線高於舞者甚多,形成觀看時舞者始終沉在海平線以下的景況。幾度,安排一位舞者不作聲色,面朝汪洋遙望,其餘舞者持續於背後舞動。此一景致烙印在筆者心內,感覺,身著亮色高彩宛如行者服飾的舞者們,擁有再高端的身體技術、再燦爛的生命經驗,面對廣大深層、奧妙未知的自然世界,仍只是個十足渺小的生命體,存續時間之微小,便如同圖繪與浪潮的關係,來得毫無因果、去得無聲無息。

天色丕變,當舞者最後傾身沒入海潮,有那麼一刻,我想起了享受無所拘束的自由喜悅與墜落深淵孤寂的呼求,在暗夜將至時,經常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就算已牽起更多的人際關係或者獲得更寬廣的自由,會不會依舊孤獨的,是不滿於現況的自己?

註釋

1、參考節目單頁2,網址:https://issuu.com/intwstudio/docs/52___(檢索日期:2020/10/12)。

《52 Hertz》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20/10/09 16:00
地點|臺東都歷海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做為觀眾,在舞蹈現場與剪輯短片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演出。可問題不在於兩者不能截然不同,而是兩者的關係是什麼?過於渲染、強化舞作的剪輯短片,反而讓《52 Hertz》更不「稍縱即逝」。(吳思鋒)
5月
28
2017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