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羈絆的第N種方式《女子安麗》
12月
04
2019
女子安麗(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黃約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4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年初我剛結束一份戲曲團隊的全職工作,當時團裡一位淨行演員有排灣族與布農族各一半的血統,十足原民五官的他在一班京劇演員中總是特別引人注目。不只是戲曲,原住民同胞似乎在藝術各個領域都有他們獨到的成就與風格,我們每每看到許多來自偏鄉部落的學童或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身著傳統服飾的羞澀身影出現在新聞版面。但是,他們離開山林原鄉後所背負的是什麼樣的心路歷程?舞台上的活躍身姿背後,又有什麼樣不同於其他藝術工作者的生命課題,卻鮮少有人碰觸、爬梳。

2019戲曲夢工場三檔跨足京劇的節目之一,臺北海鷗劇場的《女子安麗》以戲曲演員朱安麗的真實經歷為本,由宋厚寬編導、蔡志驤音樂設計、朱安麗共同創作及演出。描繪來自泰雅族親愛部落的朱安麗,來到臺北、進入劇校學習京劇,在原住民和京劇演員兩個身分轉換和斡旋,在成為一個成功的京劇演員的同時,卻也成了外婆口中「忘本」的孫女。如同宋厚寬於創作自述所言,《女子安麗》「用她『忘本』的方式,追回自己的本」,於是從傳統戲曲的「自報家門」開始,朱安麗以自身最熟悉的京劇表演開展自己的一生。隨著文本推進,文武場不時奏出原民風格的樂音,《女子安麗》逐漸打開演員在舞台之後似遠若近的原鄉記憶。朱安麗的表演方式在戲曲程式、當代戲劇之間靈活轉換,時而扮演自己、時而扮演長者與親人、時而又跳脫戲外與觀眾對話,同時將戲裡戲外的朱安麗樣貌同時呈現在當下的舞台上。

一個貫穿《女子安麗》的概念,竊以為是「他者」。

朱安麗十歲為了支撐家裡經濟進入劇校,在劇校她是來自山地部落的「他者」,因為天生的口音遭到師傅/老師責罰。後來朱安麗成了一位優秀專業的京劇演員,講起國語不再有半點口音,同時也遺忘親愛部落的一切,成為外婆口中忘本的「他者」。

從改編自京劇《紅鬃烈馬》的戲中戲,我們了解到朱安麗的漢人父親對外婆而言同樣是相對於泰雅族之外的「他者」,在她與姊姊出生前便已引發一次家族裡的衝突。然而在《女子安麗》逐步展開的場景之中,這些「他者」之間卻不是涇渭分明且互相對立,而僅是《女子安麗》不同角度所投射而出的面向。這或許是宋厚寬的編導最值得令人讚賞的地方,無論是談城鄉抑或族群,《女子安麗》的主題在島嶼當下的時局中,是如此輕易地便會落入泛政治化的詮釋。但透過複雜的織體和鋪陳,朱安麗在無數個他者身分來去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她作為泰雅族後代抑或是京劇演員的身分,而僅僅是作為「朱安麗」回家的旅程。城或是鄉、泰雅文化抑或是京劇身處的中土語境,《女子安麗》召喚的不是任何一個族群的情感認同,而是每一個漂泊遊子在人生路途中尋尋覓覓,疲憊而高貴的身影。

女子安麗(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黃約農)

當朱安麗最終以外婆的口吻,用族語訴說對自身的期許和撫慰時,《女子安麗》戲裡戲外的一切糾葛與矛盾似乎暫且得到和解,如消失在山林和彩虹的長者魂靈一般悄悄解脫。然而,就如同宋厚寬在創作自述中所說的,《女子安麗》沒有辦法幫朱安麗「做人生的功課」,《女子安麗》可以在這裡達到圓滿是因為劇場需要一份圓滿,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劇場或藝術可以對一切困頓流離有其答覆,生命則否;劇場和觀眾透過《女子安麗》所能窺看的,關於朱安麗的故事碎片,終究只能到此為止。

如同文武場用漢人的新笛與三弦演奏出泰雅族簫和口簧琴的旋律,朱安麗用陪伴一生的京劇藝術演繹自己的生命課題。朱安麗「忘本」了嗎?《女子安麗》儘管反覆碰觸,卻始終沒打算回答這個問題。《女子安麗》編織梳理的只是「羈絆」,繫在臺北的這頭和部落的那頭,而那不過是一名女子的足跡和旅程,就如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一般真摯動人。

《女子安麗》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19/11/30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朱安麗尚且不是演繹父母故事,她是演敘自身,於是,她的「番語」對照「京腔」,成了文本裡另一層敘事;同時,原住民語、音樂與京劇尖團音、曲調,成了一組對立關係,也是《女子安麗》欲以語言認同為此傳記舞台核心命題的潛文本。(紀慧玲)
12月
26
2019
當失去是必然事實,面對傳統流逝,「追本」的意義是什麼?不是單純為了保留(我們很明白傳統是不可能完全被保留的),而是「感受到流逝」本身就是意義。於是,「忘本」不是一個詛咒,而是證明「本」存在的事實。我們被說著族語台詞的朱安麗感動的同時,更是宛如會飲後的釋然。(程皖瑄)
12月
12
2019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