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劇場」更成熟的後輩《重述:街角的兇殺案》
4月
11
2019
重述:街角的兇殺案(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Hubert Amie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0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跟2009年《希奧斯庫的末路》(The Last Day of the Ceausescus)呈現意識形態如何扭曲理性、2011年《恨意電台》(Hate Radio)討論媒體助長種族歧視言論的現象、2015年《剛果裁決》(The Congo Tribunal)辯證礦業開採與當地政府如何間接引起種族屠殺等過去作品相比,《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以下簡稱《重》)在一系列非虛構創作思考下,抵達該脈絡最基本的疑問:我們是否可能重現真實?導演米洛.勞得出了悲觀、否定的結論,同時也是這齣戲之形式、結構表達出的內容。這種態度多次反射在不同事件中:包括兇殺案動機之不可考、兇殺案沒被任何人阻止的原因、甚至連表演者排練過程間,對證詞以及案發當時情境感到荒謬、疏離、無法理解的現象,都隸屬導演「不可能重現真實」命題的範疇。

當創作者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如實還原」的限制時,便會發現唯一的選擇,是退居到猜測、拼湊、與想像的位置。這樣的創作反思其實並不新鮮,2017年《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便是經過大量田野與文獻調查,同樣以此倫理的起點出發所寫成之劇本,並且也採取「真正的事實無法考究」之態度,透過拍紀錄片過程,側面描寫HIV感染者互助會「甘馬之家」沒落的原因。跟《重》一樣,作品在傳播創作者想表達的資訊時,也時時刻刻以形式呈現創作者意識到的自身侷限。從這個脈絡探討,《重》在此創作倫理與哲學思考上,並沒有特別深入、或新穎的成就。因此面對《重》的討論,還是回到其與現實的交融性之中。

在2018年發表的《根特宣言》(Ghent Manifesto)第一條,導演寫道:「不再如實描繪世界的樣貌,而是要改變它。目標不再是呈現真實,而是讓再現本身成為真實。」【1】這也是《重》繼承導演過去創作脈絡,持續展現的核心理想。創作過程裡,導演先從案發當地甄選形象與當事人接近的民眾,並透過讓他們與受害者家屬、親友等當事人見面會談,漸漸發展出最後的內容。為何必須是「當地」民眾,而不能是其他素人?導演此舉建構了兩層意義:第一,它隱含了社會學式的提問。「為何發生」是作品耗盡所有篇幅不斷追問的問題,導演先從地理空間出發,以身處相近社會空間、條件的民眾為起點,證明了時空相近的條件,並不使理解成為比較容易的事。儘管如此,促使悲劇的發生的原因,依然埋藏在那個地理空間裡。全劇開場的長獨白所拋出的問題: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一位悲劇演員?是以較文學性手法,對看不見之結構因素拋出的探測,它的內容實際上是:如果劇中殘忍兇殺案發生的場景如此平凡,那日常中究竟是什麼暗暗湧動,竟可釀成如此的悲劇?

第二,它建構出原本不存在的社會網絡。戲劇作為展開行動的藝術,《根特宣言》第二條寫道:「劇場不是一個製作完的成品,而是製作的過程。研究調查、選角、排練和相關的討論都必須公開給民眾。」【2】從觀念上,導演屏棄了將作品「開放」給大眾的想法,而是更徹底地,將現實條件、人物皆考量在劇場創作範疇。透過此舉,無論是《剛果裁決》中的討論,或《重》中當地民眾對事件的爬梳、對當事人的試圖同理,都由於戲劇藝術的現場與直面性而被編織出來。這可以視為1960年代起,以謝喜納為代表之「環境劇場」思考脈絡更深入的重新發現。當時由於在室內劇場的創作已臻疲勞,因此希望戲劇回到社會、現實之中,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作品演出空間。然而,當時戲劇並沒有因此真正「回到」生活,而更像是到此一遊,引起驚鴻一瞥,而沒有脈絡上的深入。但在同樣的初衷下,米洛.勞對戲劇創作的思考方式,讓戲劇演出不只是空間意義上,而是從情境脈絡上深入現實,藉此達到其「讓再現本身成為現實」的目的。這跟臺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藝術創作研究所之創作者何睦芸,曾透過作品《美友房屋》之演出與行動,讓處境孤立的舉牌工人有機會被其他社會族群理解之餘,更有機會意識到彼此存在,而不至於絕望、孤獨,因此改變其社會處境,是一樣意思。戲劇脫離表現,排練脫離扮演創作過程與演出間,所有面對面交流的必要,都泛起了戲劇以外的漣漪,而讓戲劇脫離戲劇,進而超越自身,成為更根深蒂固、社會性——或者說,生活性——的存在。如此看來,《根特宣言》的前兩條,確實可視為戲劇史上,與〈環境劇場六大方針〉意圖相同,但成果更加成熟的後輩。

儘管在哲學與倫理層面已經打開全新空間與可能性,《重》並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在議題上的重疊與混淆,削弱了作品可能帶來的力道。除了讓再現成為真實的倫理考量,導演也面臨虛構/真實的思考。但這方面的認知顯然未見周全,因為與虛構反面的光譜是「非虛構」,意即「奠基在真實之上」,只有如此,才能跨越無法重現真實,因此難以啟齒的困境。但《重》基於虛構/真實對立的框架思考,讓作品因此退到非常遠的地方(除了對暴力場景的重現比較靠近一些)。舉例而言,導演在劇中讓生理女性扮演扮演死者前男友,在演後座談中,表演者說明,那只是由任一人在重述事件之餘,同時還原他們與當事人面談的情緒(而非前男友在當下情境的狀態)。因此該段台詞不一定要由生理女性演出,也可以是團隊中任何曾與死者前男友會面的人。這是認為個人轉述皆會脫離真實,因此抱持極端懷疑論,而變得過於內向的表現;除了語言、場景無法還原,連表演者之情緒都只忠於自身,不敢向外觸及。然而,無論了解此設定前後,觀眾理解作品內容都未見更深入的幫助,僅能突顯導演本身正處理的困惑而已。甚至暴力場景中假尿的片段,也在演後座談先聲稱「認為太暴力」,後自圓其說地指出:「因此回到真實與虛構的問題」。這確實是過於無稽了,因為在作品前後脈絡,該「扮演」在中斷了長久營造的氣氛後,並沒有打開可讓觀眾思考的提問,只會感受到單純地嘎然而止。

最後,《根特宣言》的後續條目,比起宣言,大多更像導演給自己的創作筆記。例如第五項對排練空間的要求、第六項對語言的要求、第七項對演員組成的要求、第八項對佈景的限制等。儘管如此,依循第一、二條的創作理念,如果要實現前兩條的理想,後八條大多都是實作層面,非常具體的輔助。其實導演過去的累積作品,早已經足夠為《根特宣言》最具哲學意義的前兩項增添現實感與厚度。而宣言後的第一部作品,《重》也並未脫離此範圍。只是在加入了其他思考成分後,成為了最後具有雙重核心、面目比較模糊、而力道過於保留的面貌。但其與過去作品所串起的共同軸心態度與出發點,仍在戲劇史上,展現出具有歷史脈絡意義的當代繼承。

註釋

1、詳見《重述:街角的兇殺案》節目單。

2、同上註。

《重述:街角的兇殺案》

演出|國際政治謀殺學院、導演米洛.勞
時間|2019/04/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了《毛月亮》在衛武營首演後,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是:該如何看待影像(Image)在舞蹈作品中的位置,以及舞台上觀眾目光注視的焦點,究竟是影像還是舞蹈?換句話說,《毛月亮》的主體是作為「影像的身體」?還是作為「舞蹈的身體」?(羅倩)
5月
13
2019
「故事」一詞,筆者以導演為撫平傷痛、社會正義、無法重現真實的困境、而讓再現本身成為真實(依據《根特宣言》第一條)等創作前提,詮釋其僅僅試圖為說一個五幕悲劇形式的故事。(劉沁)
5月
07
2019
整場下來,重點並不是去挖掘層層迭起的懸案謎團,也並未針對這個議題或案件辯證出更深層的立場,而是多面地、有意識地、一再反覆地呈現出這個悲劇形構過程的虛與實。全戲目的不在於激起悲傷和恐懼,反而在於讓觀眾正視悲傷和恐懼的無形與無力。(吳政翰)
4月
15
2019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