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告別身段《如夢,看雲去》
11月
01
2018
如夢,看雲去(組合語言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8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組合語言舞團將雲和夢連結,有如將不同生命階段的故事一一在雲端夢境闡述。編舞家楊桂娟在成立組合語言舞團的第二十五年,聯合諸位藝術家以此製作為結語,透過「展」與「演」同步將多元藝術語彙的組合終極呈現。以資深舞者楊琇如為首,偕同其他舞者們,聯手串起藝術家們的個別領域,共同舞出如詩一般的夢的解析。

楊琇如的獨舞打開了夢境的〈序曲〉,首先是影片中的她,以手中的棕櫚枝劃開沙土,形成一條宛如象徵歲月的溝渠。接著才是真實的她,從右上舞台朝斜前方緩步慢行,到了舞台中央時,蹲身下探後隨即落地翻轉,起身後再滑步前行,身形圓弧有如空中翻飛的落葉,但腳步細微如履薄冰似的小心翼翼。倏忽轉身背對群眾,寂寥的身影有如孤獨的旅人,在颯颯風聲中,慢慢踱出群眾的視線。無論在〈序曲〉或〈雲漫〉中的獨舞,楊琇如好似編舞家的化身,又像是傳遞編舞家思緒的媒介。她的身體既有古典的底蘊,也有當代的氣息,每一步都走得精細雅緻,從她身上可以看到舞蹈的非語言溝通本質,言語已成多餘。在〈雲漫〉中的水流聲影陪襯下,她如浮雲般漫步穹蒼,在焰火竄升的火苗旁,她將棕櫚枝指向天際線,讓身體的能量無邊無盡的向上蔓延。

群舞的各個段落宛如眾生相的不同心境,相對於楊琇如獨舞時的不偏不倚,群舞的氣息則大開大收。有時氣勢磅礴,例如〈雲幻〉中的水袖拋出時,有如朝空劃出一道道白墨般的雲梢,勁力十足顯明;有時則靜謐悠然中摻揉幾個頓點,例如〈除雲〉中最後一段四人舞,在疊身聚合時的互推互倚中,和緩的遊走借力施力的過程;但在手臂交纏互繞時,偶而斷開支撐產生如語句中的頓點,讓力流更有變化。

楊琇如和林姿均在〈抹雲〉和〈雲淡風輕〉中,各有一段雙人舞。〈抹雲〉有如儀式般的莊嚴,兩人的交集有時如在對話,有時則像各說各話的錯身而過。〈雲淡風輕〉較令我牽動心弦的是楊桂娟如詠詩般的吟哦,讓兩位舞者的互動不須大起大落的音樂或語言陪襯,只在從容不迫的聲息中互為倚靠,宛如身心合一的二元體,成為連結群舞與下一段作品的中間橋樑。

Miyoko Shida Rigolo〈雲非雲〉(原名Sanddorn Balance)也是使用棕櫚枝,透過十三支棕櫚枝和一根羽毛表現至高境界的平衡與顛覆。Miyoko Shida Rigolo表演在Youtube上流傳已久,親眼可見實屬難得。舞台上的她全神灌注,緩和穩定的連結棕櫚枝,讓全場屏息凝神的關注她的一舉一動,當她最後抽離羽毛讓搭好的架構瞬間崩落時,宛如警示人類也常常自我摧毀辛苦建立的寶貴基底。回頭來看楊琇如的獨舞和她手持棕櫚枝的畫面,呼應了Miyoko Shida Rigolo靈動氣息,而雙人舞的身心合一再延伸至Miyoko Shida Rigolo靈氣,完整表達如舞團文宣期許的境界,即「跨國與跨域身、心、靈合一」。

至此,身心靈平衡頓時敲開了渾沌七竅,天地人萬象隨之開朗,簡潔的〈終曲〉恰如其分的為此演出收場。舞者們不再現身舞台,只有天幕後的身影在擊鼓聲中忽大忽小直至暗場。〈終曲〉的意象儼然直擊節目冊內頁的圖片,圖中楊桂娟跪坐在地,面對手捧花束躺在沙土上的楊琇如,雖有幾許哀然卻祥和平靜,沒有拼裝的情緒或繁瑣的贅詞,只有寧靜的告別。

組合語言舞團在2018年以《如夢,看雲去》作為謝幕演出,雖然令人捨不得說再見,卻也為其留下了優雅的背影。演出結束後,看著大廳中矗立的一座旅德藝術家陳長志裝置作品,以組合語言舞團歷年的經典劇照為主體的高塔,宛若《聖經》〈創世紀〉中的巴別塔。巴別塔(希伯來文意為變亂)是人類(當時言語相同)在巴比倫附近聯手興建,自以為可以擅自經由此塔直通天堂,但建塔人被上帝懲罰而言語各異,之後便無法完成建塔工程且四處離散。然而這座組合語言的劇照之塔雖可視為其道別符號,也將在今天演出結束後搬移此地,但卻不是被懲罰的摧毀,而是和舞團一樣,將被眾人收藏在記憶中,完好的無限期保存。

《如夢,看雲去》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8/10/28 14:30
地點|新莊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夢,看雲去》以「雲、水、火、木、石」借喻人生的百態,而白色禮服是所有女人的嫁衣,也是舞團為臺灣舞壇奉獻的嫁衣,觀至此處,筆者難掩心中酸楚與不捨。(石志如)
11月
05
2018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