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地唱悲歌《無,或就以沉醉為名》
6月
29
2017
無,或以沉醉之名(布拉瑞揚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1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雖然布拉瑞揚在謝幕時,說,因為下雨,演出從戶外搬進室內,為了怕大家無聊,所以先叫舞者出來唱歌。說得好像一切都是隨興所至。可是端看布幕完全拉開,觀眾視線直觸濛著雨的樹木和草地,以及舞者牽手繞圓,唱〈我們都是一家人〉,卻怎樣就是不唱出「一家人」三個字,而是把歌詞改成「從前的時候還是從前的時候,現在的時候還是現在的時候」,布拉對於原住民的集體性如何在劇場裡轉化為一種場所精神,其實異常敏感,軟中帶硬。

翻讀黃國超論文《製造「原」聲:台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 (2010),讀到撒古流告訴論文作者:「快樂的唱悲歌,是原住民『很高竿』的地方。」我以為,這句話就是這支舞作的核心了。《無,或就以沉醉為名》讓你笑,卻也不時讓你感到心裡酸酸的,內裡是中和了兩者的苦。於是,當我們看到兩位歌者,Senayan賴秀珍與Ivi卓秋琴接續吟唱,同時受到男舞者搬弄、抓扯、搔癢、控制肢體,她們像是身處遊戲之中的笑聲,不時中斷的曲詞,乃至開始後不久其中一名舞者培根的雞爪舞(我亂取的),更像是文化斷裂的泣噎。

至於三位歌者之中,最年輕的大姐Muagai柯梅英則以靜制動,坐在遠方草蓆,男舞者一聽見她的聲音便靜止下來。遠古的召喚,尋根的路標。尋根是找路的過程。接著,男舞者一個接一個爬著吟唱,一個又一個加入,逐漸形成群體,無論用腳或以手代腳,不管如何就是要踏地,踏地。獸的身體造型是找路的姿勢,因為總會遇上各種跋涉艱難的路,就是沒有舖了柏油的,平坦的路。歌者在外圈吟唱,給予勇氣與指引。

一部分觀眾坐在台上,觀眾與表演者的邊線是凱道上的彩繪石頭,但這不是分隔的邊界,而是他我相遇的節點,異族相疊的傳統領域;從一開始歌者走入觀眾席分享小米酒,再到後來兩名男舞者跑過界,在好幾位觀眾面前嚇他們,舞者一靠近,便顯露了妝得更黑,泥沙沖刷痕跡的肉身,那是無法撤銷的痛,永遠不癒的傷。

因而,我不同意趙綺芳〈局外人評《無、或就以沈醉為名》〉這段評論:「假如我們同意現代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自由,或許應該回過頭來反思:自由是否非得透過個體追求自我表現才能實踐?還是也可以藉著做出選擇、甚至執著於集體的形式來表明。」誠然,布拉返回台東後的舞作,我僅親睹《漂亮漂亮》與此作,可是究其編舞,我以為並沒有放棄「集體」,其中一個較為整體的因素,容我自我引用〈「我們」的身體是什麼?《橋下那個跳舞》〉中的一段:

新世紀的原住民劇場風貌......除了舊一個世紀「認同」的核心意識及文化復振的使命感以外,「身體」的美學課題也多面展開,其中一個簡單的指向是「群體性」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要排列,取而代之的是讓個體在群體中的發聲,以及個體能動與群體凝聚之間的張力。

在布拉的舞作,同樣反映了這一點。他不再透過我們過往在原舞者作品常見的,牽手、圍圓、齊唱,但繞圓的場面調度仍然清晰可見,也不拘泥於非得時時刻刻讓所有舞者一起牽手圍圓,而是以兩兩一組,以一個加入一個等各種形式交錯運用,講的其實還是「集體」。我也對趙提到的「部落的傳統形式崇尚的是另一套舞蹈哲學:他們以集體的力量降低個人的負擔、遮蓋弱者的不足、平衡強弱的差異」這組集體/個體-強/弱的說法持有疑義,部落的集體約莫也是一種共同體的哲學,諸個體要形成一個集體,本來就各有各要肩負的責任與承諾,本質上是去強弱而非區分強弱,也就不會有平衡差異之舉。現實上來說,更根本的是如何在一起?如何一起前進?

所以,從《漂亮》到《沉醉》的課題是,從舞作反映出的編舞家心靈,目前仍處於「辨識斷裂之處」,就文化深度與身體語彙的建構,依然還在初步探索的階段,這是《沉醉》力有未逮之處,但也是它之所以煥發坦率、令人情動的力量。因為編舞家正如此深刻地面對他的「真實處境」,沉著「道德的重量」。如果編舞者與舞者無法面對「真實處境」,「抵抗」的位置與力量又從何而來?

《無,或就以沉醉為名》

演出|布拉瑞揚B.D.C舞團
時間|2017/6/18 16: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說Senayan接收的是體制的壓迫,Ivi接收的可能是更為苛刻的生存條件與尊嚴的剝奪暴力。簡單的創作手法,深度敏感地刻畫了失去身份的悲哀,並且以偽善的同夥人,轉喻為欺騙善良原民的剝奪者,雙人舞的詮釋極為貼切。(石志如)
6月
22
2017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