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駕御身體《不可言說的真實》
8月
26
2014
不可言說的真實(顏涵正 攝,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7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旁觀他人之痛苦》、《論攝影》,已成為影像研究持續對話的經典論著,尤其關於攝影的見證性,或者面對戰爭影像將身體與災難媒介化所牽涉的觀看倫理問題;又如《疾病的隱喻》,則是桑塔格自身歷經癌症治療過程寫下的一書,她疑問著由疾病所發展而出整套論述及隱喻系統,一種新的神話學,她說,「疾病並非隱喻」,意謂的是,將詞語所構築的不可見的真實,病的真實,人的肉身的真實,重新揭露出來。

可見與不可見性,真實的言說與不可言說,如此成為桑塔格書寫、直面的問題,同樣地,也成為《不可言說的真實》中編舞暨演出古名伸、梅卓燕、聲音表演梁小衛、鋼琴演出黎國媛,以及導演張育嘉等人,試圖對話展開的主題;或者說,透過對於作家著述與生命(譬如日記《正如身體駕御意識》)的閱讀援引,發展出彼此的故事。中山堂光復廳,坐席分置在左右兩側,進入廳內,可見到大塊布幔從二樓垂懸、覆蓋著中央的表演區,像是罩覆著什麼般的隆起微現輪廓;約翰‧藍儂的〈Give Peace a Chance〉(1969)旋律迴盪,致空間一如桑塔格撰文思索的六、七0反戰、嬉皮年代之氛圍;而此時二樓迴廊的不同角落,是表演者佇立的身影。序幕〈0.看〉接上段落〈1.反戰分子〉,古名伸、梅卓燕、黎國媛、梁小衛從大廳深處的樓梯走下,邊走邊在同樣藍儂的〈Power to the People〉歌曲中恣意擺動跳舞,揭開布幔,一個野餐籃彷如置於街頭於草地之中。

《不可言說的真實》分作序幕0至12共十三個段落,直接或更多時隱微地對應著桑塔格一段話、一本書、一種生命的情狀;四人既像讀者又是表演者一般,以舞蹈、聲音或鋼琴,構成不同段落裡的關係。藉由提著皮箱的旅人,或接續退場之後,走到二樓迴廊轉角一處料理台前切菜熬煮鍋湯,作為作品的框架形式。僅見昏黃光下,煙霧兀自繚繞。古名伸像是作家獨坐深夜桌前,手掌翻動反側如書頁,揉去寫好的字擲進紙簍,隻身於桌緣撐起、落下、猶疑,又趨身將紙團拾起(〈3.疏離〉);梁小衛即興唱出聲響對應著黎國媛轉入的無調性琴音(〈4.矛盾〉);梅卓燕幾人帶領著全場觀眾擺動著從按壓穴拉長耳垂發展的手勢體操(〈5.身體〉)。

身體駕御意識,而時間與其消亡駕御著身體。後半段〈9.死亡〉到〈11.閱讀〉,可見黎國媛於台之中獨奏雅納切克(Leoš Janáček)《鋼琴奏鳴曲第二首:死亡》之際,上方布幔投影過桑塔格曾寫下之文字;或是四個表演者各持一書,以中英法等語言朗讀著包括《論攝影》等著作中的段落文字,而台上堆疊滿無數作家寫下的書,時間與生之遺跡。文字及其影像,一如桑塔格論著中所追問的影像與事物在此曾在的「見證」關係。是身體、是人聲、是音樂,還是影像,更接近「真實」一點?於此,最後一段〈12.影像與我〉有一個有意思的重現:四人將樓上熬煮好的湯端下台之中,圍坐分食的同時,螢幕上從頭快速播放著一個俯瞰鏡頭即時補捉下之影像,畫面中是輪流料理的表演者,甚或是觀眾席間隱隱移動的身影;觀眾被螢幕攫獲住注視之時,並未必注意到桌邊的四人,安靜定格或放慢動作著。

《不可言說的真實》面對作家複雜的生命與思想,卻回到最根本每一創作演出者的自身,舞蹈、人聲,琴鍵觸技時身體的韻律,或蒸騰變貌的煙霧,反而自然而然地切近了關於時間與存有的命題。或者說,純粹試以劇場再現桑塔格故事已別有提問之深意。彷如一次面對不可逆之影像媒介化的當代,藉肉身疑問與深情的注視,仍有「依賴」、有「疏離」、會「痛苦」、存「迷戀」;如同最末〈影像與我〉在投影揭示事物在此曾在之時,突然令我們困惑的間隙,那或是影像或隱喻再無所駕御之所在,我們循著思想家摩挲著這些罅隙,觸及並重新辨識著真實的肌理。

《不可言說的真實》

演出|找我劇場
時間|2014/08/22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興表演的精髓概念「知與未知間」無語言的訊息拋接,在這兩個片段的身體得到實踐,也是破解桑塔格日記所提將事物「對象化」而產生如〈看〉、〈痛苦〉、〈旁觀他人〉各段中,看與被看間對立的焦慮與疏離。(樊香君)
9月
15
2014
陌生化語言語境造成的疏離,讓「閱讀」成為一種障礙,似乎與歲月造成的身體機能障礙呼應,但特別的是在老花眼鏡出現前,表演中感受不到「機能退化」的歲月刻痕,她們以簡單的方式幽了自己一默,讓人看見的是閱歷過後的坦然與自在。(莫嵐蘭)
9月
09
201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