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慾望的自我複製《紅樓夢》
1月
06
2015
紅樓夢(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0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所有人只記得壓軸的韋禮安《似曾》,甚至有人特為此而來。卻少有人發現真正貫穿全文的姚蘇蓉《把我的愛情還給我》才是音樂主角。林奕華用70年代老歌作為開場及串接,場景氛圍之間,依稀著上海灘金大班的燈紅酒綠樣。紅樓夢成了俱樂部,十二金釵變身男紅牌,主角從賈寶玉換成王熙鳳,咬文嚼字裡,明渡權力與慾望。

一首群體歌舞後,一個歇斯底里說著「你為什麼要搶走我的男人」的賈太太,掀起一整晚的鬧劇。一場場上流社會裡的權力糾葛、一幕幕兩性政治的爾虞我詐,情愛與性,像是漫天飄散的煙霧彈,華而不實、喧賓奪主的諧星。兩個女性演員,十二個男性演員,跳躍在不同的章節中,金玉華服、杯觥交錯,嘶吼的音軌、失序的場景,飽滿充斥,不見節奏,直到疲乏。至此,《紅樓夢》的章回內容,果然不是重點,原汁原味的小說台詞,只能考驗演員口條。終究在聊齋樣的貪慾夢境裡,看著演員以金瓶梅式的眼神姿態,口念大觀園裡的文辭對白,搖曳。如果不是為了三個經典一次滿足,便是情愛性欲權力政治,傻傻分不清楚。姚蘇蓉的歌聲、幾段曇花一現的演員表現,成了漫漫長夜的亮點救贖。

「紅樓夢」三個字,在《紅樓夢》裡,只剩書皮跟人名,只為拼貼而存在。林奕華玩性別,已經是利索的反射動作,看似顛覆,卻仍陷入意識扁平的二元對立,全女子演出的《三國》是霸氣外露的男人婆,全男子的《紅樓夢》也就想當然爾的陰柔魅惑姿。殊不知剛強柔軟跟賀爾蒙分佈無關,即使是鐵娘子柴契爾,也是溫婉態,過於理所當然的誇飾反轉,便成假了。當性別成了被操作的假議題,原罪與宿命之間曖昧不清,畫面關係只有放肆的符號堆疊,《紅》劇的角色單薄空虛,故事輕挑嬉戲,想像力匱乏的城市泛景,便失控得無以復加。

《紅》為林奕華四大名著最終章,在這之前的《三國》(2012)、《西遊記》(2007)、《水滸傳》(2006),其實還有一個《賈寶玉》(2011)【1】。英文劇名,按照年份,分別是WHAT is MAN、Fantasy、Success、Sex,「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2】,重點是後半句,林奕華叩問的現代人,從來只是他自己。

但林奕華不等於現代人,別說他的戲裡沒有窮人,甚至沒有無名之人,君不見台上十二金釵,一幫台灣劇場界的絕對明星,莫子儀、朱宏章、盛鑑,更是橫跨影視的一時之選,如何都還有一個韋禮安壓軸,兼任宣傳主秀。林奕華自己卻說:「……外界只看明星,但沒有明星的戲一樣賣座」【3】,此言實在差矣。劉若英、張艾嘉、何韻詩、韋禮安……一字排開,無星不與,比較像是得了明星分離焦慮症才對。

熠熠星光並無不可,平心而論,林奕華的確成功把只知演唱會的粉絲團,帶進了劇院裡,但重點是,然後呢?從2003《半生緣》開始,到2006《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後,完整建立的林奕華公式,經典文學文本、具有票房知名度的演員(而且,一定要有明星)、角色設定多為中產小資以上、議題環繞在慾望與利益的普世價值辯證,讓林奕華無役不與。然而,當公式成為慣性,當慣性成為重複講了千萬遍的偶像包裝老故事,卻無以形成有效反思或真切觀點,粉絲團還是粉絲團,到劇院裡看完演唱會,然後一哄而散。不管是四大名著還是接下來的四大美人,都只是不同花樣的包裝紙,迴圈重複。

也許已經難以想像,2003年前,林奕華曾有使用業餘演員的《教我如何愛四個不愛我的男人》成名作、挑釁體制的視覺語言《男裝帝女花》,甚至高舉反偶像反名牌大旗、關懷教育的城市憤青。而今離開邊緣、背對小眾、擁抱商業的林奕華,看著票房秒殺的繁華榮景,應該是回不去了吧。然而,商業本無罪,看蔡依林站在自己的高點,運用商業話語權,做出《不一樣又怎樣》的佳作【4】,影響的是只知流行不識文化的新人類。憤青不再亦非罪,攀古典附文學,絕對可以是策略,卻不能成為便宜之門,四大XX系列也許還可以繼續成為膾炙人口的肥皂劇,但自我複製的耽溺,就只能像周杰倫,在一張張仍然華麗包裝、還是很好賣的專輯裡,從經典走向步入歷史的命運。

最難改變的是「我」,因為「我」是所有體制(的控制慾望)的總和。(見節目單)林奕華曾用焦慮、矛盾、複雜,這三個單字來形容自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他的劇場表現尚未能完成他的藝術企圖(如果還有的話)。每個創作者都會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是原初草創,第二邁向巔峰,第三個階段是回到最初,鮮少有人能夠走到第三步。借林奕華自己的話來說,既然能在古典歷史中學習,那麼,回到自己的歷史中真實照見自我,也許才有機會回答這個慾望與欠缺,如若不然,終究在以為小眾與假裝不取悅的自我催眠、自相矛盾中,走不出自己的大觀園,或,只想待在裡面?

註釋

1、《賈寶玉AWAKENING》。與《三國》相同的全女子組合,由香港女同志歌手何韻詩與女性演員共同演出詮釋。

2、〈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PAR表演藝術雜誌》264期,2014年12月,頁37-39

3、同註2

4、流行歌手蔡依林最新專輯歌曲,MV以同性婚姻為主題,成功引起迴響及討論。

《紅樓夢》

演出|非常林奕華
時間|2014/12/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我而言,在討論「林奕華的《紅樓夢》『是/不是』對名著的改編或是再造」的同時也返照著「那些說著《紅樓夢》的文字『是/不是』評論的思考」,但顯然對於後者的討論,目前還少有人關心。(吳牧青)
1月
26
2015
型男群舞帥氣養眼,仍舊符合林奕華作品中一貫當代城市的調性,以古典文本攤開了現代人在情感裡的孤寂脆弱,以及再三想要握在手中對於關係中的強勢權力。(賴妍延)
12月
31
2014
崑曲成為「顯學」,許多藝文界的人士開始關心崑曲,甚至直接參與製作演出,更甚至於開始創作,一時間崑曲界好不熱鬧,但真正讓人心服口服的作品似不多見,現在又多了一個《紅樓夢》的大製作。(陳彬)
3月
07
201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