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與今的對話——《琵琶語》
12月
05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5次瀏覽

文/侯馬孟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本劇在劇本的創作上我認為很具想像力,藉由王昭君出塞後的故事作出延伸,將當今台灣社會的一些現象融入其中,像是移民、北漂、自我認同和性別印象等議題。

其中一個我認為很有意思的安排是語言的使用。在一開頭就使用粵語,且巧妙的沒有加上字幕,用陌生語言帶來的不安感讓觀眾體驗到外籍人士初來乍到時的感受,也由此引發觀眾去思考在這裡使用粵語的目的。在這兩層意義上我認為本劇做到了戲曲該有的疏離性,並在另一方面達到了情感鋪陳的效果,是個很具有創見的做法。另外也藉由粵語與中文的夾雜去實際類比當時胡漢文化環境的不同。劇情也就是由這點去深入的發展,不似以往戲曲只描述王昭君離鄉的悲切,而是加入女兒欒提雲的視角,由不同的角度去向觀眾揭露移民與移民二代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外部壓力和自我認同的問題。

移民人士在生活的民族中被看作異鄉人、在原來的民族中似乎也不被承認,而正如劇中昭君的一句台詞:「人若不辨此身,如何安身立命?」,她面臨的問題更偏向外界的壓力,而她必須在這樣的壓力下強迫自己認同現下的身份,不論是否願意。而雲兒面臨的則更像自我認同的問題,她不懂為何在一同生長的同伴、社會中自己會一直被視為是外邦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使她反而生出離鄉背井去找尋自我的想法。由此又帶出另一個父母與子女間關係的議題,昭君和雲兒兩代間的差距,一方感受到的是身在客土的惆悵,一方卻迫切想要離開,這之間的張力是很巨大的,我想也是現代很多家庭的寫照,父母不願意子女面對那些自己經歷過的痛苦的人生經驗,但很多時候經驗並不是可以訴諸語言去傳遞的,人生的道理和生命的意義還是要經由自身經驗去反覆辯證。

本劇在短短八十分鐘的時間內講述了一個完整,又富有層次的故事,後段藉由展現雲兒獨自離家所感受到的恐慌將情緒堆疊到高潮,到最後她能在新的地方安穩落腳,我同身為離鄉的遊子內心是很受觸動的,最終也禁不住落淚。

本劇在舞台設計上也有很多具有巧思的安排,直得一提的大概是使用類似電影的手法,演員在場中定格,而樂曲則是由樂師在側幕後演唱,這個手法在劇中被多次使用,達到將節奏暫時放慢,使劇情發展得以有動態起伏的目的,也同時更好的堆疊了觀眾的情緒,使人們可以沈浸在光線、畫面和樂音之中感受前段劇情遺留的餘韻,我認為是將當代手法與戲曲結合的一個很高明的使用。 

而前述提到畫面的營造,本劇也充分利用了雙面式舞台的優點,仔細安排演員走位,不只讓每個角度的觀眾都有不同的體驗,也讓每個畫面都美的如詩如畫,更凸顯了「舞台」不同於影視作品的立體度。然後是聲音和效果的使用,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曲調、聲腔,像是崑腔、粵劇、南管等等,另外也有一些新編的曲子,由樂師演唱的部分使用了較流行的唱腔和旋律,使整個劇目進行不會有麻木的感覺,而是時有新意。另外還使用音效搭配演員程式使舞台上本該虛擬的琵琶更立體地存在。雖然說這些具象的音效使用,電影慢動作的手法和劇情的節奏編排某些程度上會破壞傳統戲曲一些原始的美感,但我認為在正面意義上也為傳統戲曲作出了不同的詮釋,使得戲曲能夠更面向當今的大眾。

《琵琶語》

演出|可樂体創制
時間|2022/11/19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琵琶語》是在當代離散的語境中,透過王昭君與雲兒的對話思考「辨己身」必要性,在一個不斷流動遷移的世界裡,是哪裡人有那麼重要嗎?
12月
01
2022
綜觀整場音樂會,不難發現林慧寬身為當代琵琶演奏家所抱持的追求與目標:現代與傳統、專業與教育,在上、下半場各顯其戮力多年的琵琶人生。換個角度來看,「林慧寬琵琶獨奏會」也成為一個平臺,展現其音樂人脈關係的重重連結。(楊宜樺)
11月
13
2019
儘管此次的改編無論在劇情安排或舞台表演上都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豐富的劇情轉折、舞台畫面的充分運用與燈光的配合,讓初次觀看戲曲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當家小生孫翠鳳則承擔了戲曲的傳統表演形式,讓老戲迷們有充分的觀戲享受。整場表演下來觀眾的掌聲、歡呼聲和叫好聲從未間斷,足見此戲在娛樂性方面的傑出表現、觀眾對於此戲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5月
15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