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種臺灣——《漂浪英雄走關西》作為當代客家新胡撇仔戲之可能
6月
27
2023
漂浪英雄走關西(沙丁龐客劇團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7次瀏覽

文 江峰(專案評論人)

當代戲曲?戲曲如何當代? 

二零二三臺灣戲曲藝術節,策展人張啟豐以「英雄!在當代的光譜上」為題,替十二齣劇目編鋪「超時空」視野下,英雄的當代社會辯證。【1】其中,《漂浪英雄走關西》以卓殊之幽默滑稽精神,揉合義大利即興喜劇與臺灣原生之客家(大)戲。然,在(實際辭義的)荒腔走板之際,亦啟人疑竇,本作是否能夠,或應當如何,納於戲曲之藝術中? 

王安祈依據現代文學研究之通說,將一九四九年後劃分入「當代戲曲」範疇。彼時之戲曲,因著改革,在敘事、思想、表演與音樂上皆產生質變。【2】在臺灣,當代戲曲的變化主要為進入劇場、出現導演及著重劇情。在戲曲傳統的抒情精神與情感高潮外,當代戲曲更重敘事內容與情節高潮。同時,戲曲原先濃重的道德教化,轉為文化批判,且更貼服臺灣當代社會之脈動。【3】以上種種,皆可於《漂浪英雄走關西》中瞥見:戲中戲,講敘美玲客家歌劇團搬演《趙匡胤走關西》時,因臨時替換演員而燃生的各色騷亂。此外,劇中更添入饒舌與山歌元素,尤需編導統合。傳統戲曲的演員功力雖因而零碎,【4】卻也將觀眾由前者之情感,帶往跌宕的情節裏。凡此種種,皆可看出當代戲曲所擁有的「編導轉向」。【5】 

所謂當代,為對過去、現在與未來概念之疑問。多元時間性交織,成為當下新的歷史現象。思考當代,會將其時間加入異質性與不連續性,尋找不同時間的特殊關係。奧斯朋(Peter Osborne)認為,當代藝術旨在將媒介融入當代的探索模式,更全球想像的虛構。當代性讓我們與任何歷史時期的距離皆等,藝術形成一個巨大、非歷史的、無邊際的倉庫,所有物品都等待拾取。【6】《漂浪英雄走關西》作為當代戲曲,其疊合不同劇種之實,恰恰映證戲曲如何當代:在全球宏觀中的媒介流動。 

即興喜劇與客家戲之互文 

《漂浪英雄走關西》可能作為當代戲曲來思考的因由之一,來自客家戲與義大利即興喜劇間的互文。後者源於十六世紀,殊色為笑鬧肢體與定型化的腳色。即興喜劇無固定文本,純憑即興發展,且常出現與情節無關之喜劇事件。「拉奇」(Lazzi)則是另一項即興喜劇之特色,其義為:獨立且具喜劇效果之舞臺動作。通常,透過反覆拉奇,能使觀眾發噱,可說是整齣戲之亮點與香料。其中可包含但不限於角色間的荒誕互逐,驚人的道具使用或頻複的動作等無俚頭行為。最後,即興喜劇中本有六大腳色,含吝嗇老者、巧詐與魯莽二僕,及年輕熱情之戀人,【7】各自可對應到劇中之美玲(徐堰鈴飾)、阿翰(張峻瀚飾)、Philip(Luc Ducros飾)與阿星(馮文星飾)。【8】 

檢閱以上義大利即興喜劇之特色,體悟客家戲與之相比頗為相似:客家戲既為戲曲,便具有行當,亦即定型化的腳色。另外,客家戲之野臺戲,由「戲先生」說戲,為排練提供大綱,再任讓演員們演「活戲」。再者,客家戲中常出現之「拋採茶」,【9】與本作中觀演互動之三處有同工之妙:團長美玲於演出之際赫然下臺邀請官員上臺,與懷疑觀眾盜竊錢包下臺巡查,以及最是相似的,阿翰因飢餓而向觀眾討食──此亦如客家戲拋採茶傳統中之「求乞」行為。【10】最終,觀眾可見除阿星外之三位角色,皆戴上即興喜劇經典之面具以彰顯腳色,【11】此處可見即興喜劇似與客家戲共享行當觀念。阿星之所以未戴上面具,除其已然繪上戲曲妝容作為臉譜/面具外,【12】更因其代表了客家戲之元素,繼而才能做到將兩個戲種並置對談之效。 


漂浪英雄走關西(沙丁龐客劇團提供/攝影李欣哲)

細究客家戲與即興喜劇之互文,後者之拉奇,在《漂浪英雄走關西》中,隨處可見:劇團龍套小弟阿翰與實習生Philip,兩者不歇的追逐,以及永恆錯亂的戲曲馬鞭與粉色馬頭。以此觀點審之,甚至可說,美玲劇團當家小生阿星在《趙匡胤走關西》演出時,因遭到阿翰與Philip打斷而再三重啟的戲曲程式本身,亦是即興喜劇中的笑鬧拉奇。 

從傳仔戲到(新)胡撇仔戲:客家戲看全球現代性中的臺灣 

客家戲具有兩大特色:首先,靈活性,含其活戲/即興傳統,與詼諧性,角色間互相嘲笑,逗趣觀眾。雖劇種內仍有死戲存在,但越來越少,也象徵客家戲的當代景況。死戲確有其必要,因需保留傳統與藝術性。第二,則是多元性。曲調與時更動,唱詞減少,念做增多等,【13】可在本劇中看見。 

如斯二者,可從客家戲中傳仔戲與胡撇仔戲之分瞧見。所謂傳仔戲,一說為採用歷史或小說為本改編之劇目,【14】或由戲先生講述大綱,或有劇本流傳。【15】胡撇仔戲則被認為與日殖皇民化時期的「opera」、話劇與新劇有關,融入其他表演系統元素,【16】題材荒誕不經,也常有胡來之義。【17】胡撇仔戲具有綜藝、寫實又意象、通俗等特質。【18】司黛蕊則提出「新胡撇仔戲」認為其代表了當代經驗與未來展望,更能看見臺灣文化之轉變。新胡撇仔戲中,各類二元已然模糊,中西混合蔚然成風。《漂浪英雄走關西》的懷舊精神與和即興喜劇結合後所欲創造的理想舞臺生命,都來自現代主義精神,關於自由與共同體。【19】 

《漂浪英雄走關西》可說是抱著傳仔戲的精神,卻最終演成胡撇仔戲的一齣當代戲曲,【20】其中不乏各種混搭、戲仿、誇張。【21】看似零碎的客家戲功法,如同「酷兒表演工夫論」,再狀似失敗與難能抵達間,【22】透過紊亂傳統來操演(perform)並形塑觀演共同體。【23】同時,大膽的混種(hybrid)實驗,施為於戲曲媒介與觀眾群體之上,以客家戲流變深思全球現代性下的臺灣,傳統藝術與文化認同中權力變遷及自我映照的可能戰略。【24】 


註解

1、節錄張啟豐於2023戲曲藝術節之「關於」頁面的介紹。 
2、王安祈對於臺灣戲曲變化之研究,以京劇為主。然而,因為客家戲於發展過程中,曾吸收各類外部元素,包含京劇,本文認為可延續與借鑑王安祈對於當代戲曲之看法。 
3、參閱王安祈,《當代戲曲》。
4、參閱林慧真,〈沒有英雄,有關係嗎?《漂浪英雄走關西》〉,表演藝術評論台,下載日期:2023/6/22。 
5、參閱《當代戲曲》。 
6、參閱T. Smith, Art to Come (Duke University: 2019). 
7、參閱朱靜美,〈老戲法、新活用:義大利藝術喜劇之「拉奇」與好萊塢早期的動畫表演〉,《戲劇學刊》,21期,頁195-217。 
8、參閱齊義維,〈東西合璧《漂浪英雄走關西》端出澎派喜劇〉,PAR表演藝術雜誌,下載日期:2023/6/22。 
9、或稱拋茶籃、丟籃子等,指表演者將籃子丟至臺下觀眾手上,請後者將身上物品放入籃中後,表演者取回再憑其即興演唱。參閱蔡欣欣,〈萌生與交疊:臺灣「拋採茶」之歷史景觀、表演套式與源流演化探析〉,《民俗曲藝》,170期,頁81-141。 
10、參閱黃心穎,《臺灣的客家戲》。 
11、角色為英語之戲劇人物(character),具有特定的背景與故事,而腳色則為戲曲中之行當。 
12、參閱簡韋樵,〈誰才是人性喜劇中的造浪者?《漂浪英雄走關西》〉,ARTalks,下載日期:2023/6/23。 
13、參閱《臺灣的客家戲》。 
14、參閱簡秀珍,〈從「傳仔戲」論臺灣亂彈戲裡的活戲演出〉,《民俗曲藝》,170期,頁49-96。 
15、參閱《臺灣的客家戲》。 
16、參閱《臺灣的客家戲》。 
17、參閱于善祿,〈從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混搭美學看台灣文化認同〉,《美育》,177期,頁76-85。 
18、謝筱玫之研究以歌仔戲中的胡撇仔為主。然而,客家戲發展過程中受到歌仔戲影響甚深,且後者直接與客家戲之胡撇仔戲歷史相關,故在此將其研究納入參考。參閱謝筱玫,〈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31卷,1期,頁157-174。 
19、參閱司黛蕊,〈懷舊的共同體與再合成的自我:金枝演社與臺灣春風歌劇團的新胡撇仔戲〉,《戲劇研究》,4期,頁45-74。 
20、誠然,一般所見之胡撇仔戲並不如本作之呈現。本文更多是想提出,胡撇仔戲本然的混種意圖,與本作相似。可說,即便與本作繼承、轉化與開拓了胡撇仔戲在當代可能的發展方向。 
21、參閱〈從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混搭美學看台灣文化認同〉。 
22、參閱江峰,〈酷兒表演工夫論:《達文西的notebook》,無法到達且永恆趨近〉,表演藝術評論台,下載日期:2023/6/23。 
23、參閱〈懷舊的共同體與再合成的自我:金枝演社與臺灣春風歌劇團的新胡撇仔戲〉。 
24、參閱胡紫雲,〈從殖民現代性到全球化論述:客家文化與現代戲劇在臺灣〉,《中外文學》,22期,頁83-107。 

《漂浪英雄走關西》

演出|沙丁龐客劇團
時間|2023/5/20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戲曲本位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不夠過癮。但若跳脫戲曲本位來看,不得不說這是一齣瘋狂的喜劇,它讓在場的觀眾都浸淫在歡笑之中,也讓小丑劇和戲曲都往前跨出了新的一步。
6月
02
2023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