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此劇在2014年獲英國環球劇院邀請創作的同時,以及在台北演出的此刻,香港社會都經歷了一些事,無論持守什麼樣的意見,任何一個對香港有愛的港人,看著眼前土地的動盪,應都會有所喟嘆,整個參與製作的劇團成員,可能都在以他們的角色對此回應。(王佳珺)
10月
01
2019
最大的劇本改編特色在於以敘事體代替對話體,沒有人扮演固定角色,他們都是說書人,敘述兼議論,進入又疏離,這彰顯了聲音本身的物質性與音樂性,也展現文字本身的力量。繁複的戲劇行動被精煉而象徵化,例如斷肢只用演員扭曲手臂的一個動作來展現,強暴和碎屍的實施通過敘述間隙沉重的呼吸聲和尖叫聲交代,他們的身體、聲音、能量,總匯為一種難以抹滅的形象。(林乃文)
10月
30
2012
導演敏感的掌控,精密佈局了每個場景、故事或文句指涉的氛圍與象徵,讓演員建構的肢體文本,勾勒了一個與文字平行、甚至更為抽象的語境,而這個動作語彙,有時彌補了語言的不足、表現了角色人物,有時是後續情境的伏筆。過去所見肢體風格強烈的戲劇作品,往往文本台詞都會與肢體語言扞格不入,這齣戲不一樣的是,肢體語彙的呈現與文本台詞傳達時的時間差,反而擴增了文字描述背後的情感與想像。(傅裕惠)
10月
29
2012